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2.
在本期《研究“二分问题”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指向》一文中,郝孚逸编审认为,研究“二分问题”是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约束”的矛盾、也就是人的社会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矛盾,演化成分工与分配的矛盾,找到了一条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人道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人性的社会。他们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认为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书俊 《岭南学刊》2003,1(3):37-40,48
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目前,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归结为“物质”、“劳动”、“实践”、“生活”等等,从不同方面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应是“一”,而不是“多”。只有正确把握“能动的”自然的“先在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的真正意义。也是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归结为实践的“本体化”、单纯的“社会性动物”以及缺乏客观性的“社会精神生活”的要害所在,从而使我们正确确立人与自然、人…  相似文献   

5.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主义重视对人的研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结合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而人本主义大都把人看作自然的人,认为人与自然界没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并不因此而否认人也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认为,只有在  相似文献   

7.
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庚香 《长白学刊》2003,4(1):28-3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对一个重要“临界点”的突破,是内涵着新的价值目标取向的社会,即体现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古今中外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向全党同志提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课题,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拓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拓展和深化,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江苏“两个率先”,具有深远意义。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追求在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中,真正把“和谐社会”建立在科学思想方法基础之上,并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而成…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有的人用哲学史作论据,证明“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他们说哲学即人学,这是全部西方哲学史发展的逻辑结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嵛的西方哲学史的终结点,因而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以其作为论据支撑“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根本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但近年来党内学习兴趣淡薄.干部理论素养下滑.整个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被“口号化”、“标签化”和“边缘化”的现象。社会上甚至有人公开宣称要“超越马克思主义”、要“去马克思主义化”。上述现象提醒我们: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背景下.在形形色色的怀疑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情况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也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好,都有可能发生偏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阵地。党培养和教育干部主渠道的党校就更有必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原原本本研读原著,在研读原著中把握原理。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理论界迄今未取得共识。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与道德的退步相伴随的,即经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持此观点的人大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述作为佐证,把人类文明看成是一部血与泪的历史。与此针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道德在大的趋势上是同步发展的、统一的,不存在“二律背反”。持此观点的人应用唯物史观的原理,从道德对经济的适应性,道德的阶级性等方面反驳“二律背反”论。尽管“同步发展”论者刻意维护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以物质财富为本,以GDP为本”的发展观,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新发展观一提出,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并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进行了解释和高度评价。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以人为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6,(10):42-44
《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认识自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有两个基本的理论观点,即生产力决定历史发展的观点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课题,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拓展。一、深刻认识小康社会的科  相似文献   

16.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认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毛泽东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习近平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1)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没有过时,仍有重大意义。(《共运资料选译》1982年第3期第2页)(2)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教条化。艾伦·亨特提出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为“经济决定论”,即不能“认为经济包藏着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不能认为  相似文献   

18.
唐圆梦 《前沿》2010,(7):43-46
马尔库塞是整个新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单向度的人”理论中,综合弗洛伊德的“爱欲论”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特征,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单向度性”的、“攻击性”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要想根除这种病态状况,恢复单面人的否定性方面,就必须进行“文化大拒绝”。马尔库塞这种“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虽然对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提供了新的启示,但由于否认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因而是抽象的、片面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归结是人的利益和价值,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并且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主要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