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波 《桂海论丛》2006,22(5):53-55
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及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而且也是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考验。深刻认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意义,找出其症结所在,遵循原则,掌握方法,科学应对,是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严峻社会问题。构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机制,是党和政府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应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从它发生的社会机理、网络内外的关联性和网络空间的规制等方面入手,将构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防控机制摆在首位,在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整个防控体系中,强化预防管理、预警管理、工具控制和制度规制四大管理流程十分必要,力求将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之诱因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调整、生产和劳动作业方式的深化变革,触及的利益群体由机关干部向工人发展,加之一些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会影响安全稳定,而且会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大障碍。全面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更是确保企业安全、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鉴于这种思考,结合构建和谐铁路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须把握“六性”。第一,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强化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  相似文献   

4.
刘文斌 《人民论坛》2014,(6):163-165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和利益调整重要时期,矛盾凸显;加之高校内外部环境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加剧导致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全方位探析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外因,对预防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和利益调整重要时期,矛盾凸显;加之高校内外部环境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加剧导致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全方位探析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外因,对预防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导致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诱因众多,高校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思想方面和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及时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努力做好大学生的群体心理教育和预防,维持高校校园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7.
王晖  何振 《求索》2011,(1):60-62
转型期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态势,也凸显了县级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不足,如何有效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已成为了县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县级政府应从多方面来建设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即超前预警能力、果断的现场控制能力、主导舆论导向能力、妥当的善后能力等,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宋瑞琛  黄璞 《思想战线》2011,(Z1):314-31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地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运行和城市的发展。正确认识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对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法和政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敏 《青年探索》2010,(2):76-80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有参与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去的潜在意愿,这将给高校稳定工作敲响警钟。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大学生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潜在意愿强烈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出于表达情感或维护权益的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有关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当前部分高校未能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导致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高校稳定,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考察高校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干预、处置和追究各阶段着眼,探讨构建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以期有效控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