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活在滇西南边境的德昂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德昂族妇女的传统饰物腰箍,就是德昂族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朵小花。 德昂族妇女服饰与其民族起源传说密切相关,蕴含着  相似文献   

2.
丁菊英 《前沿》2012,(5):172-173
德昂族是滇西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保留着最原始、最古朴的茶饮习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俗文化。茶俗文化渗透到德昂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形成特有的社会功能,对德昂族的社会礼仪、伦理道德和社会教育产生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旭 《今日民族》2014,(8):14-15
<正>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龙阳崇拜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德昂族有崇拜"龙"的传统,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茶的后代,其龙阳崇拜源于中华民族龙文化和德昂族茶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龙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龙阳的形象已深入到德昂族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甚至把龙的形象穿在自己身上,跳龙阳舞、过龙阳节、祭祀龙阳这对始祖。  相似文献   

4.
王燕 《今日民族》2012,(8):28-31
德昂族浇花节是来自南传佛教影响的一个盛大节日,是德昂族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德昂族的佛事节庆之一,浇花节包含了大量的诵经仪式,这些有着丰富内涵的经文,经过德昂族群众的反复吟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流淌在德昂族人的血液里,对传统村社的维持和治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6,(7)
当前,德昂族酸茶制作的技艺正在逐渐消失,酸茶技艺少有传承人,政府实行推广但效果不佳。因此,只有走出传统保护的误区、挖掘德昂族酸茶及技艺的民族价值和市场价值、提升重视程度、利用民族扶持政策培育德昂族民族产业市场、打好民族文化特色牌,才能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不爱本民族的人不会是爱国主义者,我是迄今全国只有17000余人的德昂族中的一员,犹如热爱家中的花园一样热爱我的民族的文化。作为德昂族的一员,我十分崇敬其他民族中关注德昂族的学者专家和领导干部,老作家陈志鹏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相似文献   

7.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直过区”的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德昂族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能力,给人类留下了独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魏国彬 《思想战线》2012,38(3):133-134
藤篾腰箍被往往被视为最具有德昂族特色的民族服饰,更被看做是德昂民族女人形象的标志。作为德昂族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藤篾腰箍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以云南保山市潞江坝德昂族村寨为田野点,借助艺术生态学理论,力图从文化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9.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是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之一.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我国德昂族最集中的地区,2007年末共有1.39万人.约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82%.本文探讨文化因素是如何对德昂族扶贫工作产生影响的,并提出开发主体意识是德昂族脱贫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处处都是新道路、新房子、新家园和新的生活,每一个村民的脸上,都展露出幸福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自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以来,三台山德昂族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焦丹 《今日民族》2010,(2):18-21
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称较多,总称为“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为德昂族主要聚居区。德昂族是古代濮人后裔的一部分,很早就定居于云南境内。南传上座部佛教约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由缅甸传入德宏地区,最初主要在傣族地区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驶入快车道的改革开放,让大多数地方和民族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对云南省一些人口较少、底子单薄的民族来说,发展的步伐并不轻松,为配合“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的实施,本刊今后将陆续刊出记者到这些民族地区采访的实录,从媒体的角度探索一些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尽一分力。德昂族是云南省独有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国内人口17052人(2000年公安户籍统计),国外人口估计25万左右。国内德昂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人口12488人(其中潞西市8682人,瑞丽市1485人,陇川县1072人,梁河县623人),此外,临沧地区(3406人)、保山市(1071人)等也有分布。三台山德昂族乡是德昂族最大的聚居地,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德昂族乡之一,另一个是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军弄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  相似文献   

13.
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工作是上海、云南两省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重大决策的重要举措。自2006年启动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工作以来,特别是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工作总结暨经验座谈会在德宏成功召开后,  相似文献   

14.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主要分布于云南滇西地区及缅甸境内。德昂族与蒲人的承袭关系,已为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定,兹不赘述,但对德昂族的形成,研究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主要从崩龙族称探源;德昂族形成单一民族的历史条件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末清初德昂族的形成问题,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及诸同道。一、崩龙族称探源德昂族和蒲人的渊源关系,是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承认的。蒲人是历史上分布在滇西地区力量较为强大的一个民族群体。由于元、明两代澜沧江以西地区出现了新的局  相似文献   

15.
德昂茶韵     
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人称“古老的茶农”,至今在一些村寨周围还可以看到已有数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德昂人非常自豪地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种的是“金茶”、“银茶”,闪闪发光。的确,史书记载早在宋元时期德昂族的金银最多,在集市上他们是最早以茶叶作为商品交换各种食物的民族,在当时茶叶是他们的经济支柱,即“摇钱树”,故而把茶当“金茶,银茶”。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与其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对茶情有独钟,茶,不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供品、赠品、祭品,而且已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特有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昂族历史的传承主要是通过神话史诗或传说来完成,这不仅使德昂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相互建构成为可能,而且还提供了以德昂族为主位来表述历史的视角。借助于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相互建构和这种整合的历史观,使德昂族对"金齿国"的历史表述有了合理的空间,并为其提供了支撑。"金齿国"历史的表述,实际上是德昂族建构历史认同的一个支点,德昂族希望通过这样的建构来形成并放大本民族系于华夏坐标上的政治联系与地缘关系,从而建立与西南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17.
在仙人山下的竹楼里,在南捧河畔的课堂上,在镇康县德昂族群众的心坎中闪烁着一束红色的烛光。德昂群众称她是德昂山寨的好“达姆攀”(即好教师),她就是镇康县唯一的德昂族女教师姚凤兰。她是德昂山寨的第一代文化人1966年,德昂族聚居的大寨办起了小学,经教师的耐心动员,11岁的姚凤兰随同另外10多名德昂族儿童从10多里外的哈里下寨来到大寨小学就读。从此德昂山寨有了第一所公办民族小学。30名入学少年成了德昂族第一代文化人。姚凤兰是德昂山寨第一批入学的女学生。1970年,姚凤兰读完小学四年级,因家庭困难,无经济能力继续升学,…  相似文献   

18.
一德昂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国;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耿马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及保山地区的保山县。据1982年统计,在我国云南省境内共有德昂族一万二千余人。建国以前,一些有志于民族史研究的学者曾到德昂族地区进行过民族调查,写出了一些论文。例如:江应梁在《云南西部之边疆夷民教育》(载于《青年中国季刊》1939年创刊号)、《云南西部边境中之傈僳等民族》(载于《益世报》1939年11月20日)、《云南西部边疆之汉人与山头民族》(载于《益世报》1939年11月30日);彭桂萼在《顺镇沿边的濮曼人》(载予《西南边疆》1939年第6期);李景汉在《摆夷人民之生活程度  相似文献   

19.
德昂族是百濮人的后裔。“德昂”是本民族的自称,在德昂语中“昂”是山岩、岩洞的意思;“德”为尊贵,“德昂”即为尊贵的山岩,神圣的山洞。在历史上,德昂族的他称很多,如“蒲蛮”、“波龙”、“崩龙”等,到1986年,根德昂族人家  相似文献   

20.
卢绍良 《创造》2019,(7):14-19
一、镇康县德昂族教育现状德昂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分布于中国和缅甸国境线两侧封闭地区。居于中国国内的德昂族人口仅1.7万人,主要聚居于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和临沧市镇康县。镇康县是国内德昂族的第二大聚居地,全县德昂族人口有30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少数民族人口的5.7%。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主要聚居在南伞镇白岩村白岩、硝长沟,哈里村的哈里、大寨、下寨、中寨、火石山和军赛乡大坝村的红土坡、南柞村的酒房坡等9个自然村,另有小部分与汉族杂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