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磊 《中国减灾》2010,(10):20-22
城市是一个有机复合体,每个人对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纵观中外城市的构成,除了通常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还越来越强调与城市高速发展“快跑”中凸显出的安全防灾文化。虽然说优秀的建筑可以“点亮”一座城市,  相似文献   

2.
周柏春 《长白学刊》2023,(3):141-148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加速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既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党和政府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的重要关切。文化因素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变量和重要参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厘清农业转移人口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归属感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存储文化适应性不足、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养的物质支撑不强等文化梗阻的具体表现,强化对文化梗阻影响因素的精准分析并找到适宜的矫治对策,对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效果,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桢桢 《传承》2012,(1):66-67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建筑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再造,同时也是城市空间、城市制度、城市人口、城市文化、政治权力等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因而涉及政府与利益集团各种组织、社区公众的多重博弈。政府应掌握好能力赋予和权力失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人口压力,要有新的对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地方在亚洲,而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又是快中之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50%。如今,中国有6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万,可整个欧洲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35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城市人口,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树立城市的文化、塑造城市的精神,正在成为社会最关心的课题。在这些居住、工作在城市里的人口中,还有1.53亿是农民工,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仍在农村,所以说,城市问题实际也是乡村问题,城市形象就是全社会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品质,不是由急躁的物质系统规划出来的,也不会“自动从科技人员的研究室产生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城市为了达到高效率、标准化、商业化的目的而生产越来越相似的空间场所。法国人类学家麦克·奥吉称之为“非场所”,这样制造出来的空间场所缺乏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将市民与有情感依赖的场所分离出来。美国哲学家约翰·戴维则早在20世纪初期就告诫世人,要警惕这种现象:国际化的产品成为了政治、经济的印章,割裂了与地域文化、社区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鲍宗豪 《学习与实践》2009,(12):122-13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精神文化尤其是对当代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关注,与21世纪以全球化为支撑的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纪的到来相关。全球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金融、贸易,更要培育全球城市的精神文化,这是由全球城市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表征。在不同特质表象的背后,全球城市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的共同特质,其基本内涵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都处于较高水平;(2)文化产业十分发达;(3)拥有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市民。具体又表现为全球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流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文化艺术、一流的文化环境、一流的市民素质。与之相对照,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要达到全球城市的水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正一、城市文化的具体含义城市文化是指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模式,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及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中的反映。城市文化也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格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物质空间环境;二是非物质的城市风俗、习惯等,以及作为每个城市成员所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习惯。吴良镛先生认为,可以将城市文化分解为下列层面:物质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表层,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作为文化支撑,对城市精神的研究是近年来城市问题探讨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典型历史文化名城和王朝古都西安为例,从自然背景、文化景观、社会心理、城市经济特征以及与相关历史文化名城比较等方面分析了西安景观文脉,从物质、制度、文化、节事活动、居民参与五个方面探讨了西安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培育问题,以期为西安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其它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市形象从表面上看是物质的,但从实质上说却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化,体现的是城市文化的全部内涵。文化是分层次的,即外层、中层和内层;文化也是分形态的,即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和艺术形态,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形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归根到底是城市文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因此,只有准确地对城市形象进行文化定位,才抓住了城市形象的根本,这是大连城市形象研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黄昌富 《理论月刊》2002,(12):124-125
城市是当代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密度载体;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持续发展能力;要提升三峡区域城市形象、优化其功能、美化其景观、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三峡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指城市通过诉诸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式,激发和吸引城市内外的积极因素自愿参与城市建设以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主要涵盖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等五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张兴吉 《新东方》2010,(2):38-41
一个地区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城市化的进程,就表象而言,就是城市规模和居民人口扩大的过程。海南城市的发展历史是海南学术界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的原因是民国时期乃至于今日海南各城市的市政建设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欣 《淮海论坛》2014,(1):45-46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即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软实力指基于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表现出来的地区文化生产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它由地域历史文化、地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品牌、城市精神等要素构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基础良好、区域中心优势突出等优势,但也存在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缺乏创新、文化供给能力不强、现代城市品牌设计缺乏等不足。提升济南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包括彰显城市风格和特色、优化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济南城市精神、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向发达城市聚拢,成为“旅居”发达城市的过客。新城市移民的到来。充实了城市的劳动力,提高了城市原有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不可忽视的是,伴随着新移民进城的还有新移民所代表的文化。新文化的加入,使得原本单一的城市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但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矛盾也随之浮现。  相似文献   

16.
人口管理是警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城市人口管理和社区公共安全带来新问题。破解因“人户分离”带来的社会治安管理难题,要从创新理念、完善制度、改革管理方式和提升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入手,优化制度设计,整合管理资源,创新科技手段,实现对人口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吴国荣 《前进》2008,(6):29-30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连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韵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今天,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愈丰富完整,也就愈能凸现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愈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8.
倪建伟 《今日浙江》2016,(13):34-35
当下,各种类型的“城市病”影响着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不仅包括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器物层面的“城市病”,也涉及某种程度的城市精神缺失等精神层面的“城市病”。从长远和深层次看,后者比前者影响更大更深,更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破解。  相似文献   

19.
一种经济形态的背后是一种伦理体系和文化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气质和灵魂的体现。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在当令不只是展现城市形象和魅力的主要因素,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厚德”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命题,语出《易·乾·象》,  相似文献   

20.
贫富差距过快拉大是影响城市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当前我国城市人口中属于最贫困群体的是两类人群:一是城市失业者;二是城市农民工。这两个群体处于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最底端。如果说新一代城市农民工如引导不好、管理不善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实体层面的;那么,新一代城市青年失业者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对此,应保持高度关注,谋划应对之策,做到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