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振中 《前进》2010,(2):48-50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思想领域抓工作、精神层面搞建设,能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因此,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陆静 《今日广西》2007,(24):46-47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撑。大学校园文化就是经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根据当代大学的实际情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应对国际社会软环境变化、提升中国价值和建设军事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我军精神传统和提升战斗力的重大课题.作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倡导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战略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指构成社会系统的各要素运行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各社会因素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社会和谐"思想十分丰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扬弃、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于促进和实现当代中国和谐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和谐包括党内和谐,党内和谐是前提;和谐文化建设包括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其中党内和谐文化是核心.要实现党内和谐,就必须发挥党内和谐文化的作用,致力在党内建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党内和谐文化,为党内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党内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实现,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中央与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精神文化建设十分必要,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  相似文献   

8.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基础之上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和”文化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根本,以建立人际和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要求。当前,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0.
精神富有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的和谐有序。社会和谐有序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同时社会和谐有序还是促进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内在因素。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社会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浙江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浙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发展导向与目标理念。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阶段,要切实关注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聚焦于推进社会的全面改革。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解决好文化生态优化、文化创造力提升、社会道德环境净化以及全民族文化信仰大厦的构建。在推动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视域下,要以文化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着力点,在思想精神层面,要关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识,将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目标;在社会实践层面,要直面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中贵和,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天、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理想,而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理想的途径,是通过礼、乐的教化.我党所提出的构建当代和谐社会长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自然地契合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保证,也是现阶段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谢东伟  高福洪 《公安研究》2012,(9):73-76,81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公安法治文化的兴盛繁荣,实现公安机关文化层面与工作层面法治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美学为视角,从审美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入手,对公安法治文化美感生成及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对公安法治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以深入剖析当前公安法治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阐述公安法治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文化层面法治与工作层面法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公安法治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应该是:强化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以颂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好公安法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阶段,要切实关注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聚焦于推进社会的全面改革。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解决好文化生态优化、文化创造力提升、社会道德环境净化以及全民族文化信仰大厦的构建。在推动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视域下,要以文化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着力点,在思想精神层面,要关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识,将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目标;在社会实践层面,要直面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主流价值观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航标,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旗帜。加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教育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教育要着力抓好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开展鲜明的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群众文体活动,大力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切实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生产力范畴与道德范畴间存在必然逻辑联系,但并非简单、机械式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传统威权宣谕式道德伦理教化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制度伦理建设日益成为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社会道德建设应提升至文化哲学批判高度,实现对小农意识和市场经济物化与功利意识的理性批判,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