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尽快建立“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业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道路交通管理的首要任务。系统有效、明确具体的道路交通安全计划,是持续稳定降低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预防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建立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计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是公安部正在建设的"金盾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它的开发和应用,弥补了当前公安机关常规信息化应用系统中分析数据的局限性,将传统的数据库带入可视化空间中。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是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信息,它和事故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在PGIS基础上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并实行全社会信息共享,将极大地推进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改进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相似文献   

3.
数字     
《人民公安》2012,(24):4
10.2%教育部消息,2011年全国有学生接送车辆28.5万辆,其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只有2.9万辆,占10.2%。21万起每年21万起道路交通事故,6万余人死亡……中国疾控中心伤害防控室的监测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中国人群第一伤害死因。20万人南京市从2013年1月起,将取消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约20万人的公费医疗。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道路交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交通工程技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系统等现代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基础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前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道路交通拥挤,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在考虑采用现代化的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利用高新技术来有效地缓解道路交通,特别是城市交通的拥挤和堵塞,以全面提高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强化道路交通管理的指挥能力,更好地发挥道路网和道路交通在经济建设中的大动脉作用,这是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龚文 《公安研究》2002,(3):31-34
本文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加入WTO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理念、法规制度和管理方式等带来的影响,从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道路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度的目标出发,研究提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法律规范的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就十分注重用法律来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和管理秩序,创制了一些道路交通管理法律规范。如1955年的《城市交通规则》、1960年的《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公路交通规则》、1972年的《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规则(试行)》等有关交通管理法律规范。尤其是1986年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后,国家对道路交通管理的立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相继出台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在交通安全工作整体状况、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制度、道路交通执法及处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以及驾驶人管理、机动车管理、交通管理科技应用等方面都存在异同。借鉴日本经验,在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应加强道路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加强道路交通发展政策研究,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建设,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系统化分析,加强城市交通组织科学管理,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加强驾驶人考试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路面勤务机制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采取细致入微的安全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建立和形成公安机关与交通、农机部门分工负责城乡道路交通的管理体制阶段;二是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统一管理阶段;三是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交通管理运行机制、队伍管理机制的阶段。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为未来的交通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造成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传统安全理念下形成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不适应经济发展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安全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涉及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的方面,其权责划分和操作体系的科学合理,是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国内十大重要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道路交通活动参与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以人为本、公平与便民的原则成为这部法律的最大特点。《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好法,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多好处。它的贯彻执行,必将对提高  相似文献   

12.
谈道路交通安全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以法律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是中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进行完毕,会议开得很成功。 会议审议了5部法律草案,通过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把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对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证券投资基金法对于规范证券投资基金活动,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一直为我国各级政府所关注。目前的举措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完善道路交通法规建设,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合理组织道路交通,严格执法,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二是从中长期目标着手,加强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加大基础设备的投入,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和频发期,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面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刑事制裁网的构建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我国现行刑法只将造成严重事故的行为划入犯罪圈,在控制范围和刑罚配置上存在不尽科学合理之处。为此,本文借鉴国外立法,提出了道路交通犯罪的类型化概念,以期对我国的现行立法作适度矫正,并在探讨道路交通犯罪及其刑罚配置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代,中国道路交通管理正在跨入科学型管理时期,向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道路交通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涉及多门相关科学,对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系统总结与概括的研究刚刚开始。推进道路交通管理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道路交通管理学的根本任务 道路交通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认识道路交通管理的客观规律,寻求管理的有效方法、手段。其根本任务,就在于追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整体的最佳管理效应。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促进道路交通管理科学化建设 道路交通管理是指对道路交通的构成要素及其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的同时,道路治安问题也日趋严重,处理道路各类警情已成为交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道路警情先期处置的准备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常见警情的先期处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目的是为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交通安全历来是道路交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从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角度研究问题是一种全新视角。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是社会安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道路安全文化的功能包括导向、约束、协调、教化、优化与辐射功能。政府、运输企业和交通参与者个人均应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19.
李发生 《公安研究》2004,(10):91-94
随着社会经济和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了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的严重性和防范道路交通事故的紧迫性,提出要用系统观点科学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以及采取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依然呈高发态势,道路交通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作为交通的基本参与元素,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交通安全。研究人的行为,有助于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提高交通安全性。文章概述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从驾驶人、行人和乘车人三方面,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其与交通安全问题高发之间的联系,从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