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中华文化认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给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我们应当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并探索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柏欣 《长白学刊》2008,(3):141-146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具有循环性的影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各自依照自身的运行程序在法律文化认同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法律物质文化认同层、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层、法律精神文化认同层)中循环,不断冲突、融合,共同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法律文化认同。文革以来中国法律文化认同结构性演化的过程历史性地演绎了其规律。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香港中产阶层由于其独特的阶层特点,决定了其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香港中产阶层的文化认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贵和、诚信,同时也秉承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自由和法治精神等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凝聚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本文基于目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指出,加强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以及加强对台民众的文化宣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对消解台湾政局中潜在的民族和国家分裂风险,促进其民众的政治认同朝着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是民族凝聚与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最终  相似文献   

7.
傅才武 《人民论坛》2021,(4):101-103
国家文化战略设计的重要性,源于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基本属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我国文化认同型国家属性分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力量之基,我国文化认同型的国家属性将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建设与国家建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赋予国家文化战略设计以国家现代化道路设计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8.
柏欣 《岭南学刊》2008,(4):57-59
法律文化认同结构由法律物质文化认同层、法律制度文化认同层、法律精神文化认同层三个基本结构层次所构成。三个基本结构层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民族法律文化认同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既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多元文明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应着重从以下三重路径入手:强化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认知与情感;加强利益保障,奠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建设文化强国,增进文化认同的底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与桥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成为新形势下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同为游牧民族,相近的生活方式,加上民族交往中对于自身和对方文化的共同认同,蒙藏两个民族形成了长时期的和谐相处格局,因此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认同扩展至其他民族,形成多元文化认同是民族和谐关系构建的关键。结合蒙藏关系中的双重文化认同形成,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实地体验、加强他民族精神信仰了解,以及对其他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等方式扩展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变迁与发展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是构建少数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基础条件。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变迁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政治内意,即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曾义 《前沿》2014,(19):218-221
民族文化、民族身份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都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民族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从内在因素来看,我国任何少数民族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碰撞融合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容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石,今天要缩小文化差异,包容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需要自身优化和调整,民族身份过渡到国家公民身份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化素质,为此现行的制度与政策都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碧鸿  陈媛 《岭南学刊》2009,(2):106-109
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还包括对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要坚持社会文化主导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异等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9.
我们探讨闽南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就在于寻找血缘之根和文化之根,返本开新,推动建立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其实,河洛文化有两个概念,一是指黄河与洛水流域的文化,二是指始于晋代以来,不断从以河南固始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传人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特别是闽南区域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就是很相近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青年教师是主导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从政治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质上把握住了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向心力和归属感,促进了个体文化理念与高职文化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