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利 《传承》2009,(14):6-7
抗战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的到来。以范文澜、尹达、何干之、吕振羽等为代表的史学界学者"以笔为剑",发表了一大批史学作品。这些作品将史学与政治紧密结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增强人民的自尊与自信,维系了全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堤防,其研究方法及成果对当时及建国后史学发展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疏离政治史、革命史的宏大叙事,通过拓宽视野,在对史学本身诸多具体史事研究中取得新成果,同时出现了以现代化、科学化思潮研究为线索解读史学发展过程,并深层嵌入微观历史,尝试进行以新思路重新解读史学史的新叙事探索。同时也出现关注研究范式和理论探讨"重返宏大叙事"的呼唤。认同多元境界,以不同的叙事探索与具体微观研究并行,有利于推进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正逐步纳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范围,将其视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方向。中外史学交流和互动,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接受史学理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史学史研究对推动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意义是双重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维新 《前沿》2011,(11):81-84,128
在历代律中,唐律历来最引人注目。近三十年来,关于唐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中国内地的部分专著为考评对象,对近三十年来的唐律研究成果,从法制史学史角度进行考察,首先对部分专著进行概括性梳理;然后用统计表的形式,将近三十年来中国内地的唐律研究专著,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统计;最后比较分析作者群、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并探究近三十年来唐律研究成果剧增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翻译史研究是主体对客观翻译史的系统认识,覆盖了翻译史实践、翻译史学实践(翻译史论)和翻译史学理论三个研究层次。译史实践是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的历史描述;史学实践指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史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认识;史学理论则以前二者为对象,对翻译史论和翻译史研究自身问题进行理论探索。这三个研究层次循序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与提升。文章详析了翻译史各研究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负责的具体内容,并指出中西方的翻译史研究在这三个层次上都呈现不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搜集国外史学信息,研究国外史学动态,是历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以国外中国史研究为例,谈谈怎样掌握国外史学情报和信息。  相似文献   

8.
警政是对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的统称。中国警政史的研究内容是:以治安问题为起点,以警察职能为核心,具体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警政思想、警政机构、警政措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警察职能的行使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警政制度的产生、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中国警政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警政萌芽、发展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警政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在学科性质上,中国警政史属于史学的专史范畴。但在中国警政史学内部,也可区分出中国警政通史、断代警政史和专门警政史。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乾嘉史学内涵丰富,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其理性诉求意识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治史理念、"护古惠后"的治史品格、"辟持风气"的治史精神。这不仅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史学建设也具有明显的启示、借鉴意义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源远流长,成就斐然.音乐史学是介于音乐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揭橥其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史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时贤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著的文本编撰体裁及其相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学派"是以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1909—2000)为领军人物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学人群体,当今主要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构成。这个学派在学术理念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史学理论。他们在治中国史学史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理论追求。他们坚持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重视挖掘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中的理论内涵;重视史学史研究中史学方法论的改进、提高,善于转换研究思路和视角;在史学史的研究中充满现实关怀,积极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优长使该学派在当今史学史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湖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辛亥革命史一直是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史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70年代末至今的近20年中,不仅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许多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而且取得了一大批颇具分量的科研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公认的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心。一、湖北省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机构从1978年至今,湖北省(包括以我省史学研究者为主发起创立)设立的各类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数量之多恐怕已占各省之首。其中既有跨省区的大型学术研究团体,又有本省的专门研究机构,还有各高等院校设立的有关研究所和研究室,以及专门的辛亥革…  相似文献   

13.
薛庆超 《传承》2011,(6):12-14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相似文献   

14.
薛庆超 《传承》2011,(16):12-14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相似文献   

15.
邵大祥 《现代领导》2005,(10):15-15
人物简介:王东,1963年生,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大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区域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有《客家学导论》、《史学与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史名称、起源、研究对象等,是中国环境史学科及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其起源涉及环境史学科起源、研究起源、记录及思考的起源等三个层面。中国环境史记录及思考起源远古三代,环境史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普遍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学科起源于2008年。环境史是研究地球上生物、非生物发展变迁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发展变迁史的学科,探究环境变迁的动因、特点、规律等,可资鉴当代。中国内地及边疆是全球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全球环境整体观,并以之指导边疆环境史研究,推进环境史学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中,李大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现中国史学根本变革的主张.这些主张所形成的变革方案具有可行性,其对理论研究的强调具有前瞻性,而其史学革新的"持续论"则具有普适性.由变革的理论和方法等层面组成的新的史学"范式",为当时处于探索中的中国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赵少峰 《前沿》2013,(17):181-185
史学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是人类思维之具体的凝固。史学在晚清士人、学者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西方改变中国人观念的选择对象。西方史著在华译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回应,对中国的政治变革、思想转变以及史学转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西方史著在华译介和反响充分证实了历史、史学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西方史著在华译介的原因、内容以及反响等诸要素的分析,能够为当代通俗历史读物的编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代意义的中国法律史学科萌生以来,"法制史"、"法律发达史"、"法律史"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今天重新审视其历史的轨迹,体会其内在的关联,对促进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一平,男,汉族。1949年11月生,浙江嵊州市人周一平,1977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留校任助教。1986年华东师大中国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法政学院教授。1988年9月以前,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有《司马迁史学批评及其理论》、《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岁时纪时辞典》等著作。1988年9月以后,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史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党史、中国法制史等的教学、研究。成果有《中共党史研究七十年》、《中共党史史学史》、《中共党史研究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