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伟民 《公安学刊》2010,(2):100-103
根据试点专业对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殊要求,案例教学是能够适用于试点专业刑法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案件认定与处理”以及“旁听审判”的案例教学模式,对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前期准备”和“具体实施”的流程完成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刑法中犯罪论体系的行为概念是先于构成要件的一个独立阶层,先天带有价值评价的色彩,只是其价值判断与构成要件、违法性、有责性等的价值判断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刑法中行为概念的地位和作用两者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既是决定的又是被决定的.在不同的刑法体系中,行为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因而其行为理论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培养公安实战型应用人才的需要,面对当前公安刑法教学严重脱离并滞后于公安实践的现状,必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一、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专题讲座群”的教学模式,并注意专题讲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深度;二、在教学内容上,应完全从公安实际出发,以刑法在公安工作中运用率的大小、发案率的高低来决定内容的取舍;三、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重点讲授与自学、答辩和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重点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应努力做到两个战略性转变,即学员由教学客体向教学主体的转变、教员由“工匠型”向“专家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案例在教学中的地位,可将教学模式分为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和现代案例教学模式。在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基础上、面对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应重构高职法学教育现代案例教学模式、重新确定教学价值目标、增加教学功能、改变案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居于首位,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使案例教学富有成效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界关于危害行为的有意性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危害行为与行为等同说,第二种是意思表达说,第三种是意思抛弃说。不同的观点反映出学者意思抛弃对“行为”和“意识”以及“有意性”和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的认识不同。笔者赞成意思表达说,它不仅把危害行为从行为中分离出来,而且也有效地区别了“有意性”与构成要件的“主观要件”。用“意思决定说”认识实践中的行为,既可把无意识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之外,又可把有意识但需进一步判断罪过的行为囊括在刑法评价之内,是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加强经济刑法的增减罪规则研究有利于公安刑事法制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侧重其中的增罪规则研究,应从准许入罪和禁止入罪两个反向思维的视角加以探讨.关于经济刑法增罪规则之制定规则,须逻辑递进且全部满足三个条件才可准许入罪:一是需要性规则,即经济的危害性之制定规则;二是必要性规则,即启动的被迫性之制定规则;三是可行性规则,即运作的效益性之制定规则.关于经济刑法增罪规则之限定规则,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就应禁止入罪:一是“法不责众”之限定规则;二是性质难辨行为之限定规则.  相似文献   

7.
对于虐童行为是否定罪、应定何罪的争论,反映了不同的刑法解释立场。在当前法制转型期和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下,用类型思维解释刑法更具合理性,且应坚持形式解释的优先性,不轻易突破文义的本来含义。这既是严密法网、贯彻罪刑法定的需要,也是保障人权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门与司法实践联系紧密的法学专业课程,刑法学的课堂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案例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基于刑法学本身具有的学科特性,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其关键首先在于案例的选择,而案例的选择主要应把握案例的时效性、新颖性、影响力、典型性、全面性等特征。其次,针对刑法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从司法实践中汲取典型的刑事案例,理解其中蕴含的法理精髓,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通过不同形式的刑法学案例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应成为当前刑法学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冲突类犯罪”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矛盾与冲突的产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冲突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现象,与犯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与决定犯罪的表现形式。“文化冲突类犯罪”有着犯罪群体普遍文化素质低下、犯罪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冲突严重以及犯罪诱因隐蔽性高的理论症结。面对“文化冲突类犯罪”,必须摒除机械使用法条主义,回归理性刑法观,用理性刑法思维去分析具体犯罪问题;在判断“危害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实质危害性”的判断要素;对“行为主体”的解读要融入“人格”的判断要素,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文化冲突类犯罪”治理过程中“法”与“情”的动态平衡,树立刑法威严公正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醉酒驾驶电动摩托车的行为应当受到危险驾驶罪的规制。电动摩托车可定性为刑法意义上的机动车,醉驾电动摩托车的行为人也不缺乏相应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将其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并不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我国现行刑法体系下的危险驾驶罪在司法与立法两个方面都亟待完善。就前者而言,司法机关应当把本罪的认定重心放在主客观方面的审查上而非车辆属性的判断,同时应摆脱抽象危险犯无需具体判断危险的误区,灵活运用刑法第十三条“但书”条款。交警部门应破除唯酒精论的执法方式,检察机关应对案件进行综合判断,落实好审查不起诉制度。就后者而言,可以通过出台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机动车概念,填补制度漏洞,同时可以通过设置行政前置与改造为具体危险犯的方式完善危险驾驶罪,贯彻实现刑法谦抑性,充分发挥刑法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是刑法中规范责任论的核心内容,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获得了普遍认同,我国刑法也有必要移植该理论。在判断标准上,应采取类型人标准,而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应当作为刑事责任的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12.
王雷 《青年论坛》2006,(5):103-105
实践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中心理念,按照学生素质与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三个阶段,促使其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具体实践中,有探索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协同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虚拟环境模式等五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日本著名的刑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西原春夫先生在其《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中,通过对以欲求为中心的人类行为科学的探讨,将刑法的根基归结为“国民的欲求”。“国民欲求”的特征在于其道德性和个人法益保护性.所以对其认定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判断。作为刑法根基的“国民欲求”必然对刑事法治起到很大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实现学习者主动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代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适应性等.在问题式教学的展开中应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循环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五)的相关问题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修正案(五)对现行刑法作了两点重要修改:一是增加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罪”和“过失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这三个新类型的犯罪及刑事责任条款;二是添加了信用卡诈骗罪的罪状内容,即“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也属于信用卡诈骗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应处理好:单一骗领信用卡行为、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骗领信用卡行为、接受了他人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行为等的定性与适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不仅代表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行政案例教学有其特有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目标,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它倡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量,更重要的是释放学生的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章惠萍 《前沿》2013,(16):62-63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发达,刑民两法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刑民之间的交叉尤其存在必然性和正当性。它们在调整对象、评价、行为上存在较多的交叉之处。在处理两者交叉关系时应遵循保护被害人权益、刑法谦抑性、刑民关联思维以及公民朴素正义观原则。在程序处理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适用“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刑民分离”的司法处理方式,通过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处理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以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新刑法生效施行后,土地附属刑法中有关刑事责任的某些规定与新刑法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使用不便.土地附属刑法的依附性、分散性是其最明显、最主要的特征.土地附属刑法有行政刑法、经济刑法两大类型.刑罚种类有主刑、附加刑两类.罪名种类主要有危害公共安全罪、扰乱公共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新刑法施行后土地附属刑法仍具法律效力,当其规定与新刑法的规定不一致时,应按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而适用新刑法.土地附属刑法有关条款、规定应根据新刑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思维的基本类型思维大致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直线思维类型,这种思维常常是按固有的观念惯性思维,习惯于因循守旧无视客观的变化,还表现为不容异,非此即彼,好的就认为不应该有半点瑕疵,坏的也不可能有一点好处,这是一种机械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二是网状思维类型,较之于直线思维有其宽泛性,但是却多了黏滞性,其特点是遇事前思后想不得要领,犹豫踌躇没有主张,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断不断,自作茧缚。三是发散思维类型,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类型,其特点是克服了上述两种思维类型的惯性和黏性,显然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类…  相似文献   

20.
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对此众说纷二,莫衷一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把各家之言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种看法:其一,是语言先于思维说。这种观点流传很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其二,是同步说。这种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同时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