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政府应对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诱发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及时、妥善应对。具体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要注重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机制,进一步推进"网络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使用高度普及的今天,地方政府到底应该怎样应对网络舆情,该如何处置突发事件?对于突然曝出来的负面事件,想瞒是瞒不住的,试图掩盖或者矫饰是愚蠢的,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这份榜单显示,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表现"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此外,重庆万州辞退吃空饷官二代、江西鄱阳股长外逃两个事件,政府的应对也被认为"存在明显问题";辽宁沈阳酒店春节大火、山东济宁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等事件,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江苏南京梧桐树事件中,"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探讨了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用于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适用性;并从六个方面讨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机制,包括结构性诱因的出现、结构性怨恨的积累、一般化信念的形成、触发性事件的发生、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刘鹤 《电子政务》2012,(4):64-68
就所谓"网络群体事件"原初的形态而言,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而它现在却面临被妖魔化的情境;网络作为一个民众舆论平台,如果轻率地将其标定为负面的时候,产生的效果或许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为此,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重新作了定义,并分析了网络舆情事件的诱因和形成,并对如何有的放矢地处置网络舆论事件、力求网络舆论发挥正面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时代的兴起,不仅改变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政治生活方式。上海"钓鱼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事件都是人们以互联网作为政治参与的平台,通过网络获取社会信息,又通过网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褒贬评议,并发表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以系统的方法划分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酝酿阶段、蔓延阶段、动员阶段和衰变阶段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思念水饺"致病门"事件为例,具体阐释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独特性、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的联动机理,以及各机制之间较强的逻辑推动关系对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里,一个简短的帖子引起了网络世界里的一次狂潮,这就是被称作"网络世界里的奇迹"的贾君鹏事件.本文以事件为对象,从网络力量建构的视角对网络文化现象做出分析,试图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案例.  相似文献   

12.
魏佳  黄建军 《理论月刊》2012,(6):168-171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网络的互动性和自由性,使得网民能够主动提供传播信息,但高技术带来的"自由"对社会既定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也带来了极大冲击,导致社会公共管理弱化,互联网领域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猛,影响范围加大。本文通过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发展路径,并以某高校撞车门事件为具体案例,运用理性科学的分析方法,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探索适合基于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提出舆论监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事件是考察网民观念的最好视角.本文以"大学生与网络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与量化分析,描述了青年对网络事件的认知与态度,揭示了网民及其网络社会观念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指出多元化思想的误读对构建正确的社会观念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热点事件越来越受网民关注,同时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也相伴相生,网络非理性舆论与网民心理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研究"杭州飙车案"这一网络热点事件所引发的非理性舆论,可以总结归纳出宣泄心理、相对剥夺感、刻板效应、猜忌心理、匿名心理以及从众心理这几种典型的网民心理是产生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正>伴随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出现了"全民发声"、"围观结构"的新变化。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服务部门,与公众的日常接触机会较多。裁判结果及司法过程都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甚至可能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据统计,在重大舆情事件中,将近80%是涉法事件,而主角以公安(刑事侦查阶段)和法院等司法机关为主。如许霆案、梁丽案、邓玉娇案、彭宇案、邱兴华案、药家鑫案、夏俊峰案,等等。这些案件都极具戏剧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观点容易被激化、成员情绪容易被激发、"意见领袖"作用和区域性特点更加明显等特征。仅依靠技术手段难以预防和消解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坚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公众情绪往往重于信息的真实性,网络舆情的"后真相"效应越加凸显,这大大提升了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使网络舆情暴发后的治理更难实现良好效果[1].由此,许多学者提出政府应改变网络舆情的治理思维,注重网络舆情的可预期性、可预防性[2] ,加强网络舆情预期管理,由事后监管为主变为事前塑造为主,在个体性事件尚未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前就展开补救,使事件的网络信息内容始终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核心价值,从根本上降低网络舆情的产生[1-2].  相似文献   

18.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张利军 《时事报告》2013,(10):27-27
当前,各地网络热点舆情频发,如何更好地掌握网络舆论场的规律特点,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一段时间以来的案例,应对的关键在于做到"五要五不要"。一要积极处置,不要推诿掩盖。对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事件的处置是第一位的。一有  相似文献   

20.
依托公安通信需求、针对当前公安通信网络瓶颈进行深入剖析,为偏远地区的建站扩展,地铁、隧道等网络盲区的补盲,大型活动安保、社会群体事件的移动通信保障,以及反恐防暴、维稳处突等应急事件的现场通信难题提供参考方案,在公安专网网络已经实现了规模化覆盖的"前期"工程之后,近一步细化警务通信需求,在广域上辅助网络扩展,在空间上实现立体化覆盖、在时间上提供网络急备、在应用上精细到场景。全力打造广、深、全的精品警务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