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德政、德教、德法并举为主要内容,它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等伦理精神,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德治思想的优秀成果,挖掘传统德治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旭 《长白学刊》2002,3(1):15-17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中国社会。追溯德治演进之历史轨迹,揭示传统德治与新型德治的关联和本质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进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德治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德治不是单纯的道德教化,而是包含了各种利民便民的措施,是有进步意义的。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批判继承的关系。我们今天讲的“德治”,不仅“德治”这个概念来自古代德治思想,其中许多信条也来自古代德治思想。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治”与中国古代“德治”无论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甘安顺 《桂海论丛》2005,21(4):31-33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性善论为伦理基础,以“内圣外王”为治国模式,以民本思想为德治方略的核心,以道德教化为施行手段。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传统德治思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引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历史局限性。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德治思想源远流长。现代国家成长起来之前,中西方执政工具合理性类型是德治。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思想与中西传统德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时贤把曾国藩列为中国近代的重要哲学家[1] ,判定他为哲学家虽有轻率之嫌,但曾氏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却是鲜活而丰富的,其“德治”思想亦折射出辩证的光芒!  一、曾国藩“德治”思想中的全面观曾国藩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精华,而且根据时势需要,把“德治”方略拓展到军事、外交等领域,使“德治”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1.主张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忠信笃敬的基础上。在清廷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其他各国不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执政当局在皇帝能不能及如何会见外国使…  相似文献   

7.
任海涛 《前沿》2009,(8):58-64
《吕氏春秋》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是迄今为止,对吕著法律思想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展开,研究吕著所构建的新的“德治”法律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吕著的“德治”思想对儒家“德治”进行了扬弃并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容,形成新的德治理论,该理论由四个要素组成。在春秋战国末期鼓吹经过改造的“德治”理论符合历史潮流,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新的“德治”体系包括物质基础、实施主体、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实力保障和统一天下的舆论准备七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扬弃,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并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它对中西方不同政治取向进行了整合,开启了兼综德治政治与法治政治优势的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9.
刘健美 《传承》2010,(33):158-15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吸收和借鉴其精华,扬弃和剔除其糟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力图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说明其现代意义,以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对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是对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了解德治方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探讨其实现途径,对于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对于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治思想并加以系统论述的是先秦儒家。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德化为本,以刑弼教;治人优先,修身为要;富而后教,教而后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现代德治思想,从变化了的社会实际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出发,赋予了德治以社会主义的时代新意。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以德治国”不会冲淡“依法治国”,讲德治也并不必然导致人治。正确处理好官德与民德的关系,道德继承与道德创新的关系,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是德治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2,(11):42-45
《论语》的德治思想通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其基本元素、通过家庭伦理构建其基本单元、通过道德教育发挥其调适功能、通过制度伦理维系其有效运行,展现出较为系统的“为政以德”模式,标志着儒家传统伦理政治构想的历史形成。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黎池 《湖湘论坛》2002,15(5):32-33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实践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一、寓权威于神秘之中,“天人合一”是其外包装封建统治阶级推出德治思想,目的是为了用这种思想来统治人心,以巩固政权和地位。要达到这个目的,单纯靠“教化”、“身正”是不够的,还得树立一种绝对权威。这种绝对权威从何而来,在封建统治阶级自身影响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他们便想到用一种神秘的东西,一种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说清楚的东西,来蒙蔽人民,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层枷…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政、仁政、王道、为政以德、以礼、以教等德治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治思想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既具有特殊意义,又具有一般意义。只有大胆地吸取儒家德政、仁政、王道、为政以德、以礼、以教等德治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推进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深入了解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不同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共同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霞 《前沿》2005,(9):218-220
和谐社会是当前人们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相关论述,建立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8.
“德”是“法”的价值基础,“法”是“德”的最低体现。德治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法治则是一种硬性的行为导向。我们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方能对大众达到既培育品质,又规范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康德德治观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德的德治思想丰富,颇具借鉴意义。在康德道德哲学中,德治可简约为意志自律,从中可推断德治不是人治,也不同于传统德治,而是每个理性的人以基准道德,即守法精神约束自己。康德用自然目的论从人与社会二个方面证明德治是道德的。从人性论、人类文化和伦理共同体三个方面论证德治如何可能,从中可断定,实践理性是德治可能的主体素质和准备条件,社会公正是德治的基本保障和正常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