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书架     
"潜规则"概念是学者吴思的发明, 用来指那些"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 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吴思写了两本故事不像故事,学术 不像学术的书--《潜规则》和《血酬定 律》,对中国传统官场上种种"不明说的规 矩"作了剥笋似的揭露。大概由于它点到 了要穴,使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得以明 朗,所以最近几年,"潜规则"一词在书报  相似文献   

2.
张清改 《传承》2013,(3):50-52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即显规则)的精神背道而驰,是腐败文化的产物,具有潜藏性、扩散性、非法性、不正当性、欺骗性、功利性、危害性等本质特征。遏制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及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高兴国 《传承》2013,(2):50-52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即显规则)的精神背道而驰,是腐败文化的产物,具有潜藏性、扩散性、非法性、不正当性、欺骗性、功利性、危害性等本质特征。遏制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及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潜规则”是指正式规则以外的、但又能影响和约束组织内成员行为的规矩。企业内部的“潜规则”存在与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实际上是组织文化和组织面貌的反映。一个“潜规则”流行而正式规则不彰的组织多半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组织。  相似文献   

5.
陈红艳 《求索》2012,(11):173-175
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的博弈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明规则与潜规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思二者之关系,对于破除潜规则、彰显明规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的博弈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明规则的虚化导致了现实中潜规则的盛行,而潜规则盛行又为腐败犯罪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潜规则是扭曲公众价值判断,败坏社会良好风气的元凶;是损害国家公共职务廉洁,滋生腐败犯罪的温床;是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侵蚀明规则肌体的黑手。消除腐败犯罪,必须破除潜规则,彰显明规则。  相似文献   

7.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风气的不良倾向,可以归纳为诚信缺失、潜规则盛行、社会心态趋于暴力化三类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社会规范失守后的种种表现。其根源既有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有法律规则的失守。因此,必须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现有规则体系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守规则、潜规则甚至是反规则行为的冲击。今天,我们认识规则、制定规则以及施行规则,应当基于"三本"原则,即本于"感性原则""理性原则"以及"灵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研究潜规则对法治建设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潜规则的研究,主要应围绕潜规则的生成机制、规则分裂的内在原因、通过法治消除潜规则的具体路径等角度开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老虎伤人事件发生后,相关领域专家、官媒到普通百姓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网络纷纷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无独有偶,近年来国内外其他野生动物园也不时发生类似事件,并引发相关方对于如何树立规则意识的争论。民众应尊重规则;同时,加强正式制度的约束,防止规则乱套以及被随意操纵;破除潜规则,强化明规则。  相似文献   

12.
邬蕾 《前沿》2008,(8):113-115
潜规则是在某一行业内部、显规则之外被通用认可的规则和程序,潜规则具有实质和形式特征,潜规则与显规则之间存在共生对峙的博彝关系,且潜规则从各方面制约着显规则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党内潜规则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潜规则”一词是由著名历史学者吴思先生首创,后来经学者把“潜规则”一词引入党内,就形成了对党内潜规则的研究。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靳连芳对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诠释,认为潜规则是一种利益诱致型规则。潜规则是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在一些领导者中形成的一些普遍认同并以“组织”领导名义实际奉行的、不在民主制度之中而在制度之外,与制度原则精神相悖的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3,(6):74-76
编者: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规则,是一个社会公平遵守的章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摸索完善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则,为权力运行、市场竞争、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确立准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杨涛 《人民公安》2007,(6):12-12
只要这些“潜规则”与“歪规则”还存在,就将不断地制造冤错案,将一个又一个公民推向被迫与国家诉争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人事任用中潜规则及其法治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德昌 《前沿》2012,(16):60-62
一些地方人事任用中潜规则现象较为严重,往往表现在“一把手”具有实质的决定权、领导身边人受重用、金钱买官等.人事任用中潜规则是权力腐败的祸害之源.它奉行的核心价值就是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更在于人事选拔明规则的阙失和官德的严重失范.遏制人事任用潜规则,不仅在于正本清源,以法治精神构造明规则;而且要确保权力阳光运行,坚决摒弃“暗箱操作.”不仅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强化法律责任;而且根本在于加强官德教育,培育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7.
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这种误党误国的官场潜规则不改,即使在高压反腐形势下,官场边反边腐和官员边腐边升的现象仍然难以根除。为堵住腐败官员以潜规则获利之路,就必须在全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氛围,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明规则,坚决破除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法是规则     
考察中国古代典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古代学者们看来,法是规则.一是办事规则.从造屋之法、制器之法到用兵之法,凡人间事务的办理都需要法这种规则.二是社会规则.王政有法度,交往需礼法,无论是"等赋、政事、财万物,养万民"的善法,还是"佐兴虐政"的恶法,都是社会规则.三是自然规则.由人法而论及地法、天法、道法,社会规则的法应该源于自然规则的法.  相似文献   

19.
规则意识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行为与关系体系,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建构社会关系的基础。当下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在建构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如质疑规则而不遵守、以潜规则来消解规则、以个体自由伸张来反对规则等。面对公民规则意识培育中的障碍,需要重构社会德育体系、知识教育体系,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20.
薛锋 《中国人大》2010,(17):53-53
捐纳作为一种升官途径和规则,在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就有之。只不过在历朝历代都把捐纳当作官场潜规则,好像都是悄悄地秘密地进行着,而把捐纳作为朝廷确立的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和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