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妇运》2012,(11):28-30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妇联针对失业、失地妇女就业难问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以发展女性居家灵活就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群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数万名妇女实现稳定就业,对各地政府解决群众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与妇女利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针对"十五"计划提出的采取灵活多样就业形式,本文分析了中国就业制度及其形式演变中的妇女就业状态,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多种就业形式给妇女利益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作者指出,我国在用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破解就业难题时,应确立必要的性别意识,应特别注意对妇女的影响.立足于女性视角,作者提出了在实践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淑济 《中国妇运》2012,(11):25-27
2011年4月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成立。目前,全国5万多个乡镇中有上千万名妇女从事手工编织业——为推动妇女就业创业,近年来,全国各地妇联因地制宜,相继推出妇女手工编织等居家灵活就业模式。本期推出四川I省相关经验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四川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发挥组织优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妇联协调组织、社会参与运作的居家灵活就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数万名妇女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4.
保障我国妇女公平就业政策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涛 《理论月刊》2003,(11):76-78
妇女就业是妇女参加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妇女获得就业权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当前我国社会中大量存在对妇女就业的性别歧视现象,阻碍了女性的公平就业。作为公共领域的主导,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选择向女性就业倾斜的政策,为妇女公平就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因生育中断职业是女性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政府、用人单位通过提供相应的生育保险和社会服务,家庭通过分担婴幼儿的照顾等对女性生育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女性的职业中断比例。针对当前政府和用人单位在女性遇到生育和职业发展冲突时支持明显不足的现状,应不断完善生育保险,降低女性生育成本,解除职业女性生育的后顾之忧;不断增强托幼园所建设尤其是社区托幼等公共服务支持,建立支持妇女就业的工作与家庭平衡机制,以降低女性因生育而中断职业的可能性,促进女性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6.
张红杰 《前沿》2010,(16):197-200
当前我国男女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这对于男女性别的平等及女性就业公平和个体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中传统性别文化形成的社会性别排斥、用人单位出于用工成本最小化和劳动力使用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考量以及作为主体的女性其自身价值观念、人力资本和就业选择与男性的差异等。缩小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应首先在观念上转变社会性别排斥,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其次健全妇女权益保障,在制度上促进两性平等。另外,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女性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王进 《中国妇运》2011,(2):37-40,36
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经历了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城乡居民就业形式由“正规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即向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转变,进而逐渐成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具有关调查所知,在这个就业大军中,女性占了60%左右。  相似文献   

8.
社区就业的性别特征与防止妇女地位边缘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定量研究了社区就业的性别特点,针对社区就业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非正规性及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边缘化的不利影响,作者提出,要重视从两个方面实现社区就业和妇女发展的共同促进,第一是促进对社区就业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对社区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保护;第二是通过妇女创业、妇女维权和妇女非政府组织建设等手段加强对社区就业妇女的权益保护和创业促进。  相似文献   

9.
灵活就业:国际劳工组织称为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完全等同于在用人单位正规就业、不完全受传统限制的就业方式的总称。相对正规就业,它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工作模式,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没有统一的工资标准。主要形式和领域有:社区劳动组织就业;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个人的自主就业。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方式,消除了传统的劳动分工和性别差异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结构。但我国女性IT人员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受到社会、组织和自身阻碍因素的影响,离职和流动比较大。组织应重视信息化的间接影响,完善人力资源创新管理体制、绩效与薪酬公平制度建设,通过对女性IT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赋予她们一定的管理权力,提升她们对专业的信心和对工作的满足,真正促进她们平等地参与就业和工作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