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随着我国民商事审判方式由法院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在降低诉讼门槛和方便群众诉讼的同时,民商事诉讼也被少数居心叵测者利用,成为他们实现非法目的的工具。伪造借条、虚构债务、  相似文献   

2.
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顺应了司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审判制约、引导、监督、检验着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以审判为中心"的基础仍然是全案移送主义,而不能改为起诉书一本主义、部分证据移送主义。  相似文献   

3.
现行"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性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及诸多弊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进,检察机关应探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具体应对措施,审前唱好主角,庭中当好配角,以推动检察职能行使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主论     
《民主与法制》2020,(17):9-9
是时候继续推进并完成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从试点、立法进而全面走向司法实践,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甚至在理论上的讨论也没有完成。什么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现有刑事诉讼以侦查为中心,其实质是以逮捕为中心。从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入手,立足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侦查监督为视角,探寻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以防范冤假错案为高度转变执法理念,以证据裁判规则为标准全面审查案件,以羁押必要审查为重点发挥司法属性,以科学合理效率为原则重塑考核指标,做到检察机关敢于、善于、依法、规范开展侦查监督,为审判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司法鉴定启动权之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对于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构建,控辩审三方关系的平衡,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鉴定启动权是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方依法享有的开启司法鉴定活动的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包括申请权、决定权、委托权等。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配置亟需调整,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并完善必要的救济制度,使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追求公正与效率是各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旨在推动庭审实质化来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然而,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对于某些轻微刑事案件,按照庭审实质化要求办理必然会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挤压其他案件办理的效率,最终影响公正的实现。应当推进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将刑事速裁程序定位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应有之义,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从而保证公正与效率两大诉讼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撤回公诉制度尚未得到《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承认,仅有"两高"司法解释的概括性规定,处于立法的灰色地带。实践中撤回公诉也存在撤诉事由脱法化、功能异化以及撤诉后再诉现象普遍等问题,追根溯源,原因在于"审判去中心化"的实然诉讼格局,在此格局下审判沦为对侦查、起诉活动的确认,撤回公诉成为控诉机关规避无罪判决的"绿色通道"。因此,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应当扭转以往我国诉审关系的错位格局,发挥审判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作用,并基于审判中心主义视角改革撤回公诉制度,从反方向防止程序倒流。  相似文献   

9.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的目标无一不与我国预审制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格局下,应重新审视并引导预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使预审的应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应加快制度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关规定、设置"主办预审员"、由"侦查中心主义"向"以审判为中心"转化,这是完善预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之一,审判委员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因其弊端而对其全盘否定。目前对审判委员会的改革存在逻辑混乱、法律冲突等问题,尤其审判委员会的实体裁判权面临改革空间不足的问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下,审判委员会应实现功能重新定位与调整,将其在个案中的实体裁判权改革为法律咨询功能,同时激活其宏观职能,即实现审判委员会微观的法律咨询功能和宏观的总结审判经验、审判管理工作职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正和效率是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改革审判管理方式,就是力求审判程序的公正,提高审判效率。笔者从近几年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中,认为目前缺乏必要的审判管理机制,因而,提出审判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当务之二急。  相似文献   

12.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关键是侦查模式的改革,以检警关系的重构遏制侦查权,以达成控辩双方对等、法官居中裁判的三角形刑事诉讼结构。改革的对策有三:下策是建立专门化侦查体系,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侦查模式行政化且缺乏制约的问题。中策是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能有效地实质上参与侦查,有助于提高诉讼质量和诉讼效率,并着眼于审判运用证据的角度,将侦查引导到围绕庭审中心来,但提前介入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制约手段。故建立"检警一体"的刑事侦查模式是为上策,即刑事侦查按"检警一体"化原则受检察机关制约、指挥,同时"检警一体"化也打破了警、检两道工序,使之围绕审判这一中心,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控方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刘惠贵  周辉 《江西政报》2006,(24):37-3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司法领域一个显然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纠纷与矛盾涌向了法院,“诉讼爆炸现象在我国已经初显症兆,而且势将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诉讼迟缓成了司法受诟的重症之一。因此,适应多层次的司法需求,进行多元化的程序设计和审判运作,加强案件管理,加快诉讼进程,是当今世界民商事审判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民商事审判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缺席审判是指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审判。我国现存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表现在 :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受到限制 ,既有违诉讼的程序正义又不利当事人权利的实现 ;立法的操作性差、诉讼率低下 ,违背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则 ;缺席判决由法官主动依职权作出 ,侵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缺席审判制度改革时宜采用一方辩论判决模式 ,完善缺席的认定标准、缺席的正当理由、一方辩论程序的开启和共同诉讼的一方辩论的判决程序等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5.
论面向审判中心主义的侦查机制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审判中心主义指导诉讼制度改革。这必将给侦查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明确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以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和大力推进人权保障思想的背景下,深入了解审判中心主义给侦查工作带来的挑战,从而从转变取证工作重点、推进侦查措施改进、构建新的检警关系以及建立侦查人员旁听庭审制度等方面提出对侦查机制转变的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进杰 《岭南学刊》2009,(3):56-61,93
在诉讼模式演变的背后,审判对象的重心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由“犯罪嫌疑人”到“犯罪行为”的转变,审判对象的性质呈现出在“犯罪嫌疑”与“控诉主张”间的位移。审判对象历史变迁过程给予我们这样的重要启示:审判对象与其所附着的诉讼结构发生着一种内在联系,它只有在趋于理性的诉讼构造之中才能获得合理的规定并有效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侦诉关系相应作出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变革。传统的侦诉关系以及现阶段诉讼责任的分配影响着侦诉关系的健康发展。侦诉关系的调整需要加强侦查与起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明确侦查机关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检察机关的引导、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探索建立速裁机制成为简化诉讼程序、加快诉讼速度、降低诉讼成本、实现司法公正的最佳途径。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为速裁机制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当年务川自治县人民法院就根据当地的审判工作实践,成立了速裁组,专门审理简易民商事案件和执行案件。经过五年的运行,务川法院的民商事案件速裁机制已逐步完善与成熟,成为尊重审判规律、解决审判矛盾、推进审判改革.的一项成功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以侦查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以及对后续程序意义的认识为基点,对侦查目的的界定,理论界有侦查独立说、公诉准备说和审判准备说之争。侦查独立说认为,三机关应该严格分工,各司其职,侦查就是确定犯罪嫌疑的有无,决定是否提起诉讼,有其独立的品格;公诉准备说和审判准备说的侦查目的学说中,侦查失去其完整的独立性,是为起诉和审判做准备。从程序间的内在逻辑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视域探析,侦查独立说和公诉准备说都存在问题,会导致刑事司法枉而不正之困境。通过对比研究,审判准备说从实体与程序两个角度皆能助推刑事司法公正之实现,且符合当今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之义。  相似文献   

20.
审判公开是司法审判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人类历史上闪烁着正义之光,它彻底抛弃旧有的愚昧、践踏人权、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方式,发扬诉讼民主和增强社会监督,实现社会公正,增强人们对国家司法制度的信任度。文章拟追溯审判公开原则的历史发展轨迹,科学定义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审视现阶段审判公开原则的实施情况,重塑审判公开原则的现代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