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5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湖南嘉禾‘株连九族’促拆迁”的报道在央视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嘉禾县县委书记周余武竟“专程赴京”向央视和有关栏目组“汇报自己的感受和县里群众反响强烈这一新情况”,他坦承央视的报道“没有失实”,也承认“四包”“两停”的做法是“欠妥当的”。既然“株连九族”的政策欠妥当,嘉禾县领导为何不抓紧纠正并处理相关善后事宜,却非要舍近求远地“专程赴京”给“有关栏目组”做哪门子的“汇报”呢?县委书记不远千里“专程赴京”给报道其“欠妥当的”政策的“栏目组”做专门的“汇报”,之所以令人深感诧异,恐怕…  相似文献   

2.
在嘉禾强制拆迁过程中 ,发生了激烈的利益冲突。冲突激烈程度的表现为 :法院出动大量人员强制执行 ,有人因“暴力抗法”、“妨碍公务”以至于被拘留后又被宣布逮捕 ,还有人为此被开除公职、停止工作或被调离工作岗位。此事从未招标先用地、投标者仅一家、绝对低价转让土地与强制拆迁、违法处分被拆迁人等做法两相对照 ,可以看出县政府对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利益平衡上明显的不公正。再如“阴阳合同” (一方面公开签订一份拆迁协议 ,另外给某些人书面承诺 ,答应拆迁后另行给予一定价值的门面房 )也是一份违法的不公正的合同 ,因为同样的情况不…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媒介关于权力失范的报道就风生水起。先是有《法人》记者朱文娜采写的报道涉及辽宁西丰县委书记负面,于是西丰县公安局上演了“进京抓记者”的惊心一幕;紧接着在湖北天门,公民魏文华在路过时发现城管执法人员与村民发生激烈冲突,于是掏出手机录像,却被城管人员当场打死;后又传出江西丰城“株连拆迁”的消息,许多与被拆迁人有亲属关系的公职人员被告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服其亲属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否则将被采取组织措施”,这与2005年轰动全国的湖南嘉禾株连拆迁事件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4.
据7月31日《新京报》报道,湖南省检察院日前已正式启动对嘉禾拆迁事件的刑事调查程序。这是继一个多月前的行政问责之后,嘉禾事件首次正式启动刑事问责程序。此次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嘉禾县委、县政府原主要领导人、县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是否滥用职权干预司法;其二是原嘉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是否玩忽职守”。据悉,此  相似文献   

5.
6月3日,因涉嫌贪污腐败,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免去李大伦郴州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在李大伦治下,郴州曾爆发过多起震惊全国的丑闻。“嘉禾拆迁案”。李大伦十分重视形象工程,在郴州主持开发了武陵广场、兴隆步行街、市政府移建工程等一系列大工程,并且鼓励各县大搞此类工程,每个县搞一个试点,并在一次全市工作大会上,喊出“谁影响城市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后来属下各县甚至把这句话贴到了公路两旁,此言后来因2004年“嘉禾拆迁案”而被国人所知。“全国公积金第一案”。2003年12月29日晚,郴州市发生了一起被广泛报道的离奇…  相似文献   

6.
"无私无畏",这曾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其实,事情的因果联系并不那么简单,无私未必就可无畏。不久前因惊动中央、震撼全国的湖南嘉木拆迁事件而受到撤职处分的主要责任人、原嘉禾县县委书记周余武,对此便有切肤之痛!他在反省书中忏悔道:原以为领导干部无私就能无畏,只要做到不贪不占,为党为国做事,方法简单一点没关系,其实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反思"嘉禾事件",我的一个教训便是无私也要有"畏",对待党纪国法要有"畏",对待群众的监督、组织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要有"畏",对待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要有"畏"。周余武其人为官究竟如何?在嘉禾的百姓群众以及周余武的上级、同事和属下官员中他都不乏较好的"口碑"。周在嘉禾任县委书记仅两年零13天时间,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4,(11)
嘉禾县“强制折迁”事件“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通不开面子,难就要换位子”“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前不久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在当地的珠泉商贸城开工仪式上打出的大标语。该县政府为了帮助这家商贸企业,还专门出台了所谓“四包”“两停”政策,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公职人员负责各自亲属的拆迁工作,否则将被暂停工作、停发工资,甚至被开除或下放到边  相似文献   

8.
人往往是在经过了一番沉痛的教训之后,才能悟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原湖南省嘉禾县委书记周余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强制拆迁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以后,他在反省书中写道“人常说,无私即可无畏。但反思‘嘉禾事件’,我的第一个教训,就是‘无私也要有畏’。对待党纪国法要‘有畏’,对待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要‘有畏’,对待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要‘有畏’。”  相似文献   

9.
人往往是在经过了一番沉痛的教训之后,才能悟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原湖南省嘉禾县委书记周余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强制拆迁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以后,他在反省书中写道:“人常说,无私即可无畏。但反思‘嘉禾事件’,我的第一个教训,就是‘无私也要有畏’。对待党纪国法要‘有畏’,对待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要‘有畏’,对待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要‘有畏’。”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粟坡县原县委书记、文山州民政局原局长赵仕永去年以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当时他的一句“我是温和腐败”雷倒众生,最近他又以“全国最贪县委书记”“头衔”成为媒体、网民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俞东来 《政策瞭望》2007,(11):39-42
小河直街和谐拆迁的范式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拆迁问题开始凸现。有的媒体用"问题多多、积怨深深"来形容征地拆迁现状,某些地方甚至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从湖南嘉禾"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  相似文献   

12.
“嘉禾事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震惊全国的“嘉禾事件”正是在这种变革和冲突背景下出现的。当高层要求“亲民”时,当国务院三令五申维护被拆迁群众利益时。嘉禾县委、县政府却在竭力“亲商”,上演了株连公职人员家属、拘捕拒拆群众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闹剧。事实上,类似嘉禾县委、县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的做法。在其他地方也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认为,县委书记贪腐危险系数最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县委书记们“不得不贪”呢?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上演一场又一场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呢?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辞职?“复出”刚满一年的孟学农因为襄汾溃坝事故再次请辞.成为公众视野中第一个两次请辞的省部级官员。与上一次请辞时的滔天指责不同.这一次,舆论赋予他更多的“悲情”色彩。表现出惋惜情绪的也包括山西当地官员。山西省市厅级官员说,孟在山西一年来口碑良好,“但既然出了事故,总要有人负责”。  相似文献   

15.
刘亢  黄豁  田刚 《半月谈》2005,(8):46-47
这是一项庞杂的拆迁工程:拆迁总人口近5万人.拆迁总面积达2545亩,拆迁房屋面积122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以拆迁为契机.构建起包括就业、入学、医疗、低保等多方面在内的综合保障体系的成功范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已将1.5万户居民平稳地搬出了“城市贫民窟”。  相似文献   

16.
备受关注的县委书记大培训近期全部结束,与以往任职培训面面俱到不同的是.此次培训重点围绕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维护稳定、农村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由中央七大部门领导亲自向县委书记“面授机宜”,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堪称县委书记的五项重点“功课”。  相似文献   

17.
孙爱东 《半月谈》2004,(14):1-12
一场“审计风暴”让审计长李金华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公众对他好评如潮。有人这样评价:“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有爱为信念。一个高官、一种境界、一种为民请命的豪迈与气概。有了你.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有了你,我对国家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8.
《半月谈》2004,(15):1-1
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公正,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清代学者赵翼总结历代贿赂现象后.得出一个结论,叫“贿随好权”。意思是,行贿围绕权力进行.为什么有人给你送钱,并不是他对你有什么感情.而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头脑不清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不太热的下午,他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慢慢走进来。看上去,他穿着朴素,神情忧郁。见他半天不开口说话,我主动打破了沉静:“期末考试挺紧张吧?”“是的,不过,我老是看不进书去。”“为什么呢?”我关心地问。他又沉默了一阵,断断续续说起来。原来,前一段时间,他们寝室的一个同学丢了几十块钱,结果大家互相猜疑,搞到最后,连丢钱的人也弄不清是在外面丢的,还是在寝室丢的,只好不了了之。“本来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总担心有人怀疑是我偷的钱。”“有人问过你吗?”“没有。”“有人暗示过你吗?”“没有。”“有人影射过你吗?”“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人大建设》2005,(12):25-27
本期介绍的《中国贫困原因探悉》是李昌平的新作。五年前,李昌平以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身份上书朱总理.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2002年.他的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在光明日报社出版.受到国内媒体广泛关注和推荐。他的这篇文章以《贫困源于不合理的体制因素》为题首发于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接着便被人民网等许多传媒转载.有人说这是他“又一篇敢向中央说实话的文章”.本刊摘转此文.仅在引起读者对此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