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2.
徐茜 《传承》2010,(24):156-157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刘安及其宾客集体撰写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理论。《淮南子》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生态环境保护观和生态伦理思想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淮南子》对当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淮南子》中的生态环境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具有丰富的学习思想,对人类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认识.在道、儒思想的不同影响下,《淮南子》表现出两种既有交集、又相迥异的学习观.一方面,《淮南子》坚持黄老道家的基本立场,对儒家之“学”进行批评,凸显出尊道抑儒的理论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整体上调和与兼容这两种学习观.受道家心性思想熏染,《淮南子》从基本原则、根本目的与理想境界等三个方面阐发其“尊道养生”的“为己之学”,彰显出显著的生命美学意识,这既对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有所发展和丰富,也对现代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继承了先秦诸家关于法的理念,但又注入了新的理解,提出了"以道统法"的法律观;对"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赋予其积极的内涵,并将其与法治结合起来;强调法律制度应当"与化推移"、"与时而变",以适应变化了的时势;在立法上,主张立法务求简约易知,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循性;主张贤人执法以及公正无私的平等执法观等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的辩证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一部总结历史经验,兼蓄各家学术,探求治国之道的著作,其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集以往之大成和富于实践性的重要特色。兹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南,自古以来星光灿烂,人杰地灵。其境内八公山有大小山峰40余座,瞰淮河,临淝水,茂林幽谷,景色秀丽,著名的“淝水之战”令前秦符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他主编的《淮南子》一书综合先秦道、德、阴阳各家思想,成为哲学史上名篇佳作。廉颇、春申君等众多的历史名人为悠久的淮南文化添姿增色。  相似文献   

8.
慎守三关     
曹春荣 《人事管理》2000,(10):17-17
《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淮南子》把眼耳口称作三关,这是因为,对三者的运用如何,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左右人们对各种问题处理的结局,甚至关乎事业的成败。所以,人们对于自己的眼耳口,一定要缜慎守诚。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中讲“事之成败,皆有小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动情之处,莫过于细。作为一线带兵人,要想做好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10.
李建光 《前沿》2010,(20):14-17
《淮南子》的神仙修炼理论是一种以老子道论为统领,既突出精神修炼,又注意形体修炼的基础作用,既重个人修炼,又致力于社会治理以达到促进个人修炼效益的、综合性的理性与务实性的神仙修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神思》以"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释"神思",其意非本《庄子》字面,而是取《吕氏春秋》《淮南子》高诱、许慎注之别说。根据其说"心下巨阙,言神内守也",可证明刘勰所论"神思",具有心身内外二分的特点,而非向来所认为的心身彼此二分。《神思》篇由"神思"论虚静,其学理依据是汉代以来道家、道教的养生守神思想。  相似文献   

12.
金荣根 《现代领导》2001,(12):21-21
素以煤炭、电力、化工著称的安徽省淮南市,被誉为中国大型能源基地。这座美丽的城市,历史悠久,环境优雅,更因千古名篇《淮南子》的诵传而使她披上了神奇的色彩。淮南,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资源,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崛而起,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的“动力之乡”。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是汉代黄老学说的代表著作,不仅在哲学和政治思想上如此,在寓言创作上也是如此。它是淮南王刘安一生心血的结晶。 刘安(前179~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其父刘长被封为淮南王,因恃亲不法,流放蜀郡,途中困厄不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汉武帝即位后没有太子,太尉武安侯曾私下对刘  相似文献   

14.
汉初政治上的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直接促使宽松、自由学术氛围的形成 ,诸子各派都获得了继战国之后的又一次长足发展。帝国政治的大统一催促了思想的大融合。通过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及主体立场的几经转换 ,从《吕氏春秋》开始 ,中经《淮南子》,最终到董仲舒 ,汉初思想家对先秦尤其是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资源的整合与吸纳方才完成 ,并在董仲舒这里开始了对儒学的全新打造。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和他的一批门客,集体编著的《淮南鸿烈》一书,被后人归于子部,故又称《淮南子》。关于此书,汉高诱在注释《叙目》中说,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以及儒生大山、小山等,“共讲  相似文献   

16.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17.
王充与王符元气论之比较李少惠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思维成果之一,产生于汉代,并由王充和王符予以整理和系统化。二王批判地继承《管子》、《淮南子》的元气学说,抛弃《纬书》的意志之天,吸取其中“元气产生天地”的合理内核,对“元气”范畴重新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8.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要向门人弟子灌输自己的思想,必然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淮南子、泰族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见墨子教育力量之大。可借,由于种种原因,墨子的教育思想除《中国教育史》稍加评论外,一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美籍华人现为美宾州爱丁堡大学教授李绍崑先生拳拳于祖国学术文化的探索,致力于墨子教育思想体  相似文献   

19.
叔雅先生     
(续上期)刘文典与古籍校勘1917年,先生经陈独秀介绍进入北大教书。那时北大人才太多了,尤其是国学方面,辜鸿铭在北大,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都是些了不起的人。所以,先生就决定要下苦功搞出点成果,认认真真地校好一部书。经过比较,他选定先秦诸子作为校勘的主攻方向,而且一出手就是比较难弄的《淮南子》,所以叔雅先生真正搞起古籍校勘是从《淮南子》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态     
刘文典与古籍校勘1917年,先生经陈独秀介绍进入北大教书.那时北大人才太多了,尤其是国学方面,辜鸿铭在北大,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都是些了不起的人.所以,先生就决定要下苦功搞出点成果,认认真真地校好一部书.经过比较,他选定先秦诸子作为校勘的主攻方向,而且一出手就是比较难弄的《淮南子》,所以叔雅先生真正搞起古籍校勘是从《淮南子》开始的.他就找傅增湘先生帮助搞《淮南子》,为什么找傅增湘先生呢?这里有一个缘故,叔雅先生念书有个特点,就是很讲究版本,这是受刘师培、章太炎先生治学的影响."只要刘叔雅教授看的书都是好版本,不是好版本他不看."钱穆先生如是说.事实如此,即使在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只要发现好版本的书,哪怕借钱,他都要买到手中.我看过他手中收藏的方苞的手稿,有4个夹子,就是通过傅增湘先生介绍花了200块大洋买的.傅增湘先生是著名的藏书家,也是版本学家.藏书很多,而且版本也好.先生说:"没有傅先生不行,因为好多版本找不到."傅先生借书给他看,并且把《淮南子》的好多种版本都找来了,《永乐大典》原本都给他看过.还有像王念孙的手稿他也看过.所以他对傅先生很感激,说傅先生是他的版本学老师.他还爱抄笔记,搞校勘更是亲力亲为,抄了很多东西,像《文选》、《太平御览》、《治要》、《道藏》等书中凡引及《淮南子》原文或许(许慎)、高(高诱)旧注者,一字一句,都一一抄录.有人说先生是道家,其实不然,他是杂家.先生博览群书,而融会贯通应用于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