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求“真”,是指和谐社会的道德发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人们的思想文化实际,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道德目标就是和谐社会在道德上的要求,它是对当今中国的道德国情所做的一种优化和发展。道德求“真”是实现和谐社会道德目标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并不冲突。作为一种规则,法律主要侧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法律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人们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他人的“恶”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调整,道德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善”的行为。可见,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则,人人必须服从;道德则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适合强制遵守。  相似文献   

3.
唐德斌 《求索》2013,(10):217-219
本文所探讨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行政伦理规范是指“应为”模式的非强制性道德行为规范。儒家行政伦理规范思想在道德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札”为道德规范的独特的结构体系。在现代社会传承这些思想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者道德素质,规范高校教育者的行为,防止行为“道德失范”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指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学校德育中必须重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塑造一代新人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当今社会转型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当今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面临着剧烈震荡和深刻变革。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正确导向乏力,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序和混乱,人们的行为也出现了失范和错位,有人称之为道德“滑坡’…  相似文献   

5.
在“依法治国”的原则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选择和政治价值基准以后,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社会主义伦理与道德建设,使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德法并举是两者本身的客观要求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法律的威慑力、强制力、明晰性是道德规范的必要补充。首先,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的、主要靠行为者的良心促使其自觉遵守的社会规  相似文献   

6.
所谓道德,是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传统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或规范,他通过个人的自律、良心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支配人们的品格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的调节和约束作用。责任是人们应该做的分内事,或者是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应该承担的义务。义务在这里是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由二者的含义可见,我们也没有必要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严加区分。谈到科学家(我们主要指称自然科学家,有时也包括社会科学家)的道德(或伦理)责任(或义务)时,我们要慎重地使用“责任”一词,应该厘清这个概念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7.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心理     
社会道德原则或规范,是从人们实际的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对于制约和指导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无疑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当它求得人们的认同,变成人们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等道德心理意识时,才能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心理要素及其结构和人们的道德心理功能。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9.
当今,法律可否用以辅助道德实施以再造新的道德风貌,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事实上,在古代社会,运用法律促使道德实施行为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仁义礼乐皆出于法。”(《管子·任法》)不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可分为法、律、令三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这样,以“法”辅“德”的方式亦就呈现多样化。一 道德法律化。是指把德目写进法律条文,用法律形式迫使人们去践履。在中国古代,将道德法律化,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自觉,这在许多…  相似文献   

10.
一 必然性:规范伦理模式向实践伦理模式的转换 不言而喻,当代中国的道德已陷入某种困境,而且,现在流行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伦理的形式模式)又没有能力扭转这种困惑的局面。现在,人们急切需要的是一种能直接指导现实道德生活的实践伦理模式,但是,现实的伦理理论却常常使人们失望。一方面,欧美的道德教科书是如此地不符合我国国情,如美国学者J·P·蒂洛的《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所构筑和提出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和“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说实话”、“个人自由”五项道德原则,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初探次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腾 《湖湘论坛》2003,16(3):57-58
犯罪的人无疑是不道德的 ,这是就道德一词所包含的价值含义而言的 ,道德行为 ,同时指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善的行为 ,而道德还有一层含义是指可以用善恶等价值来进一步区分为正道德、负道德 ,和次道德或亚道德的行为。正道德指善的、好的、具道德正价值的行为 ,负道德指恶的、坏的、具负价值的行为 ,那么次道德是用来指恶行为中所包含的善 ,反映一种善恶并存 ,恶中有善的评价。进一步来说 ,可以这样来定义 :犯罪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 ,采取道德手段减轻了犯罪行为对社会或他人的危害 ,但不能使整个行为的危害减少到零 ,称为次道德。一、次道德…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旅游伦理思想及其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伦理是指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用于调节这一领域中各种道德关系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破坏性资源开发等负面效应.为了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加强旅游伦理建设,提出并运用旅游伦理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是指对身处困境者缺乏同情,推卸道德责任,拒绝进行援助的道德态度以及行为。亲社会助人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因此,亲社会助人行为是对身处困境者产生移情,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本能地涌起对其施以道德关怀的内在冲动,进而把这种冲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  相似文献   

14.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修养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及其道德境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按照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7.
“审丑疲劳”是我套用“审美疲劳”而生造的一个词儿,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越来越麻木淡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荣。审丑疲劳实质上是审美疲劳的倒影。审丑,其实是一种道德评价。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方式对非正义、偏私、虚伪、卑贱、耻辱等行为进行批判,达到抑丑扬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19.
山有脊粱,人有人格。何谓人格?心理学家说是“健康的人”:法学家说是“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伦理学家说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我们通常讲的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评价。简明地讲.是指做人的资格.为人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对人的行为所进行的一种包含褒贬意义的道德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所产生的自我感受。荣辱观包括荣誉和耻辱两部分。荣誉,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之后,社会对其进行道德上的褒奖和赞扬,以及人们自身对这种褒奖和赞扬产生的一种个人道德情感上的满足与自豪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