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与法制》2011,(26):20-21
近年来.虽然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但是,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轻视法治,甚至践踏法治,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陈志扬 《群众》2013,(5):43-4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和社会管理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逻辑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法治思维的提出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为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开拓了新路径。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努力提升廉洁政治建设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依法治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需要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虽然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但是,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轻视法治,甚至践踏法治,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有些同志没有正确理解法治与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提出,是继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对法治的认识和法治自觉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法治思维不同于人治思维。人治思维就是贤人思维,就是把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否寄托于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  相似文献   

6.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要摒弃人治思维、运动思维。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就要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治方法贯穿到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治党治军治国等国家治理实践之中,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习惯。特别是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不能简单依靠国家强制力、甚至国家暴力去压制,不能用行  相似文献   

7.
顾姝倩 《创造》2015,(10):54-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要求,既是对过去法制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目前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全社会法治理想的期待.当前法制教育的着力点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着手,通过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内容上丰富法律知识素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以及加强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几方面来逐步养成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转变,真正做到立法为民,而不是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并强调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现结合现代法治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法治、法治思维和方式及其运用谈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对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的百年历程进行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律手段在稳定革命秩序、巩固革命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维护新生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坚持法治建设的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少数”,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对全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风向标作用。领导干部只有切实提升法治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带头厉行法治,认认真真讲法治、踏踏实实抓法治,强化法治建设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熊瑛 《重庆行政》2015,(4):59-61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提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法治思维”一词首次出现于世人面前,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反映出法治国家的建设也是一不断积累共识的过程,体现了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的深化。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它的提出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更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习近平同志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屡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如: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重申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在2014年1月7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好政法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阳 《重庆行政》2015,(4):62-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活动。其最根本内涵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基本方式,要求执政党强化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其内在依据在于: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最可靠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手段,是党转变执政方式的内在要求。依法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执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根本方式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  相似文献   

15.
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质与要求,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前提条件。提升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从营造政治氛围、健全法治制度、完善党内法规建设、加强理论培养和宣传等多个维度综合推进。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性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毋庸置疑,要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牢固树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工作的前瞻意识;准确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社会管理不仅影响城市发展,还关乎民族工作的大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高对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准确把握法治内涵,正确适用法律,自觉维护法治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然而,新时代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却面临目标体系断层、教学内容脱节、法治价值缺失、实践衔接不足等问题,给法治教育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应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系统思维,确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坚持进阶思维,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坚持法治思维,凝聚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共识;坚持创新思维,开拓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共建路径。从思维向度出发,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衔接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法治育人实效,还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信法、守法、靠法、护法的习惯和氛围,让公民主动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20.
徐汉明 《政策》2015,(3):18-21
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就是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理论、法治方针、政策策略动员和组织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领。强化法治思维、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法治中国建设的优秀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