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一、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符合毛泽东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这个总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无论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都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我们党按照这个总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才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  相似文献   

2.
韦建平 《理论月刊》2002,(12):15-17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生产力问题都曾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生产力观。毛泽东认为生产力是划分敌友的标准,也是革命成功的标准;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生产力观是对毛泽东生产力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从第一认识圆圈到第二认识圆圈半世纪以前,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总规律公式,丰富了列宁关于认识“并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的思想。党史告诉我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道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历着两个不同的认识圆圈和飞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始,这是崭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的经典模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凡认识必须以实践为中介。这个认识中介论的科学背景是以牛顿力学为基核的近代科学范式。但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则动摇了经典实践模型的根基,出现了新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把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纳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结;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科学、最精辟的归纳和总结。回顾历史的发展,在众多与生产力有关的因素中,科学技术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当前的世界科技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技竞争,已成为现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要认识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这一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一个长期的战略,如,我国的“八五”计划,北京市“九五”工农业发展规划等,科技进步水平决定了这些规划的成败;对于一个企业,科技进步决定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他的生产力思想。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可以说是邓小平科技生产力理论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在民族工作中全面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加速全社会的进步,对振兴民族经济,赶超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科学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力因素等三个方面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因此,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观点。”但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力因素这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是不等量的,有着各不相同的贡献份额。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的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范为启 《理论月刊》2001,(11):15-16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邓小平遵循着实践第一的原则,揭示了探索的目、过程和方法,建构了探索的科学的理论系统。把认识过程的无限循环,变为在实践中的反复探索,是邓小平对认识规律的独到见解,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事实已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成为判断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有着不少的独到发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观。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于贯彻党中央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泛指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一般社会知识,是精神产品成果,是一种社会劳动和社会职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作用。在知识形态上,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是间接的、潜在生产力,只有当人们把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和科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于生产力的各要素,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技能变革和进步时,科学技术才能由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我国20年的历史性巨变,就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在探索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进行的,突出表现在邓小平实践观深化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行政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由邓小平行政改革的科学观、发展观和和谐观构成.从哲学角度看,科学发展与和谐实现是邓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灵魂,邓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诉求是和谐、邓小平行政改革的主导价值理念是科学、邓小平行政改革的过程是发展、邓小平行政改革的评判标准是和谐实现.从实践层面看,对和谐的理解构成了邓小平行政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诉求,在行政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科学发展的轨道,没有脱离和谐实现这一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众所周知 ,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其智慧和能力是以科学技术的形式来体现的 ;同时 ,对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状况 ,阐明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并由此提出科学…  相似文献   

14.
曹富雄 《求索》2008,(6):80-82
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无形式上的统一却有实质上的系统;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式取决于历史条件和个人风格;从客体和主体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来源于实践主体对客观实际与思维规律的正确把握;总之,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规律、思想、理论“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确立“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旨在进一步深化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进行党的建设,永葆革命活力的基本武器。现阶段,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继续运用这个武器。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目的就是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不断发展的世界,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认识往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列宁指出:“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1937年,毛泽东同志为了从认识论和宇宙观的高度去分析和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写了著名的《实践论》这篇光辉著作,科学地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是对我国十四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谈话”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充满了务实、求是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统一。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根据本国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在振兴中华民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的“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集中体现了这样一个不断深化过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竖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总体上认识了科学对民族振兴的作用。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曾领先于全世界。美国经济史家根据各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分析,中国在1750年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居世界第一。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国经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观的特征 ,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观 ,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完整性完整性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观首要的特征。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绝不是只言片语 ,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不仅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而且还阐明了目标和内容等 ,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方向、有保证、有中…  相似文献   

19.
发展科学技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它,显然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及其有关理论,我们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和生产力学说方面去认识,更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方面去理解;既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去领会,更要从社会主义的整个现代化建设方面去把握。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改革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农业稳、百业兴、天下定。邓小平的农业观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刻领会邓小平的农业观,对于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邓小平对我国农业问题没有一个一次性的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