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犯罪现场重建,逐渐受到各国侦查学界的重视,我国不少专家学者的著作中也会提到犯罪现场重建的相关内容。李昌钰博士认为:"所谓犯罪现场重建,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形态、物证的位置和状态以及实验室物证检验结果的分析,确定犯罪现场上是否发生特定的事件和行为的整个过程。犯罪现场重建不仅包含科学的现场分析、现场形态证据和物证检验结果的解释,而且包括对相关信息的系统性研究和整  相似文献   

2.
现场重建在枪击案件现场勘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枪击案件现场的现场勘查,搜集现场重建的依据,对犯罪现场被害人或者目击人的信息、犯罪现场形态、物证的位置和状态以及枪击案件物证检验结果的科学分析,确定犯罪现场上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整个过程。犯罪现场重建的步骤和阶段需要严格地遵循基本的科学原则、理论表述和逻辑方法。审慎地观察和大量地实验是最终进行现场试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充分依托智慧公安理念,深入分析现场3D重建技术现状及需求,研究案件现场、物证三维信息快速采集及现场多维智能快速重建新方案。首次集成结构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一体化编码结构光3D扫描装备,能够对现场环境信息数字化精准采集并进行3D快速重建,智能辅助绘制现场示意图,有效关联智慧终端如MR穿戴设备展示现场。该装备重建的全息虚拟现场实现真三维实景保存,可有效应用于案发现场前后端勘查协同、远程指挥、沉浸式演绎分析、物证时空保全及大练兵培训等,为构建犯罪现场3D大数据及行为特征可视化提供了可行性技术路径,切实提升现场勘查效率与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现场分析到犯罪重建与犯罪画像--犯罪分析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现场分析技术在理论基础、运用条件和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严重缺陷注定了其必然被科学合理的犯罪分析技术所代替.犯罪分析技术由犯罪现场重建、归纳式犯罪画像与演绎式犯罪画像所构成.其中,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以此为前提,就可进行归纳式犯罪画像与演绎式犯罪画像.由于犯罪现场重建、归纳式犯罪画像及演绎式犯罪画像各具优劣,且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的犯罪分析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场重建作为全面再现案件经过的科学方法,在揭露和查明犯罪,排除犯罪嫌疑,保证侦查准确性和保障人权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愈来愈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比西方国家发达的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和技术,我国犯罪现场重建仍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概念问题仍存在争议。文中就犯罪现场概念问题以及犯罪现场重建的启动和结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析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视为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必须有机整合,才能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即为犯罪重建。  相似文献   

7.
犯罪现场的三维数字化记录(Crime Scene Virtual Reality)在国外的案件记录中已经较为常见,但在国内,却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三维全景技术在公安领域的飞速发展,电子证据、三维现场、真实的现场顶视图、三维测量等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代刑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场视为证据库,通过规范的勘验行为,收集与案件具备实质关联的一系列证据材料,如现场勘验、侦查实验笔录、现场物证等,为逮捕、拘留,侦查讯问及法庭审判提供认定事实的依据——现场勘验取证;另一方面,较之证据学范畴的"证据材料",现场勘查将犯罪现场视为更加广义的"信息"库,从一些未必能在诉讼中作为定案依据的现场信息中,甚至从一些达不到关联性、客观性标准不能作为证据的现场情况中,通过案情假定案件的系统推断,为追踪嫌疑人及相关证据提供思路与可能——现场信息收集。现场勘验取证与信息收集,便是现场勘查所体现的侦查行为二重性——侦探(追踪)属性与证据调查属性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现场重建理论主要应用于案件侦破,注重从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视角来分析现场痕迹、物证的状态、位置及关系等,重建犯罪行为或情节、片段等内容。物证是现场重建的基础,也是刑事技术人员在现场发现、提取和保存的重要证据。现场重建理论的实现依赖于刑事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又在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层面指导着刑事技术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通过探讨现场烟蒂的提取、检验、分析等一系列手段,探讨烟蒂痕迹物证在犯罪现场的作用。方法运用法医物证、理化、病理学等方法检验烟蒂物证。结果以法医学检验获得的有关证据,建立、规范现场烟蒂的提取、检验、分析等一系列手段。结论烟蒂痕迹物证在犯罪现场有个人识别、犯罪现场重建和心理分析等作用,均有利于刑事犯罪案件的侦破和为法律诉讼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犯罪现场重建若干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以认知犯罪行为过程为目的,有相应的重建依据、重建步骤和工作原则。犯罪行为过程的重建以犯罪过程中的瞬间姿势和动作的重建为基础。犯罪现场重建的方法有几何学重建法、实验重演法和计算机模拟法。  相似文献   

12.
犯罪现场是追溯犯罪活动和犯罪人的客观物质基础,犯罪现场保护是搞好现场勘查和侦察破案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更好的确保现场勘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掌握现场保护的具体方法。同样,提高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切实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魏秀丽 《警察技术》2006,(6):38-39,41
现场勘查是刑事案件侦破的首要环节,勘查犯罪现场就是依法从犯罪现场搜集有助破案的证据。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动过程中,总会以某种方式将物证遗留或带离现场,导致原始现场产生物质变化。正是由于现场的这种变化和污染,才产生了物证。勘查实践中,勘查技术人员由于在现场提取和保存物证方面存在操作失误,使许多物证处理不当,影响到刑事实验室的检验,有些甚至失去检验、鉴定条件。在当前“命案必破”专项行动中,妥善提取并处理遗留在犯罪现场的物证,对侦破命案和法庭作证极为重要。所以规范各类物证的提取、保存、送检程序是物证最终走向法庭、成…  相似文献   

14.
《警察技术》2018,(1):53-53
正电子物证现场勘查车作为犯罪现场的电子物证处理分析中心,为公安机关侦查部门提供现场存留电子设备的数据收集、提取分析、案件线索挖掘和涉案证据固定,提供移动实验室的强大功能,符合互联网时代公安实战新要求。本期专题从电子物证现场勘查车的构成和应用入手,结合大连市公安局列装的国内首台符合公安机关现场勘查规范的电子物证现场勘查车,系统阐述了电子物证现场勘查车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正>来说,刑事侦查中的现场勘查是一项相对公开的侦查活动。现场勘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搜集犯罪证据,发现侦察线索。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犯罪现场的犯罪信息单独依靠公开的现场勘查手段难以搜集到。本文所述的现场密侦,即  相似文献   

16.
刑事犯罪现场是发生和存在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场所。它包括预备犯罪、实施犯罪、实施后期阶段藏赃、埋尸的地点和场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会将物证遗留在现场或带离现场 ,使原始现场发生物质变化 ,从而产生证据。因此 ,在工作实践中应千方百计保护好犯罪现场 ,使其保持原始的状态 ,才能保全证据 ,使勘查人员拥有较完整的现场 ,发现更多有用的证据 ,为侦查破案服务。据统计 ,2 0 0 1年 ,广州市刑事案件发案1 2 3 554宗 ,由区县以上公安机关勘查现场的案件 2 771 2宗 ,从统计情况来看 ,广州市刑事犯罪案件现场流失相当严重 ,…  相似文献   

17.
犯罪现场是追溯犯罪活动和犯罪人的客观物质基础。犯罪现场保护是搞好现场勘查和侦查破案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更好地确保现场勘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必须注意掌握现场保护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紧紧围绕犯罪现场展开,犯罪现场的构成要素是现场勘查工作的主要对象。文章结合侦查工作深入解析犯罪现场的时空要素、行为要素和结果要素,为明确勘查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全面收集证据和线索,完善现场勘查各项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严建 《公安学刊》2005,(6):93-96
犯罪现场实地勘验侦查人员在对现场物质痕迹进行收集、提取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根据现场心理痕迹具有客观性、可知性、间接性、相对稳定性和人身特定性的特点,遵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规律,可以得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现场物质痕迹--犯罪行为过程--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犯罪嫌疑人的基本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  相似文献   

20.
犯罪心理画像是对犯罪行为人心理特征和个体性状的描绘,犯罪现场重建是对客观案件事实的整体或局部构建。两者不可脱离,更不能相互取代。犯罪心理画像可以通过归纳式和演绎式的方法运用到犯罪现场重建中去,建立应用模型,并且在法律上和技术上具备可行性。在运用过程中会存在主体认知偏差、专业素质欠缺、过分依赖等风险。实战中应该尽可能的规避认知偏差、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设置可行性应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