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逐渐消亡的境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着保护主体单一化、主体保护意识薄弱、保护与活化模式转型难等问题。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保护,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多元主体的参与,借助各方力量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开发公司、文化专家、乡贤和普通村民等多元保护主体的作用,才能使传统村落得到可持续性的留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力更生",应在当地村民主导,政府、市场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延续历史记忆、挖掘地方特色。既要防止其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也要致力于自身转型和造血功能的提升,努力编织出传统村落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转型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矛盾各异、问题多样。当前,应当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机制和管理与保护制度,平衡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与旅游:乡愁挽留与活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村落大都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但建筑风貌保存完整,且旅游资源丰富,将旅游作为手段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利用式保护,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现实的选择。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风貌逐渐消退,特色民居建筑损坏较严重,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面临着保护与传承上的困难,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原真性与文化商品化的矛盾困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要着眼于促进旅游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践融合,实现文化记忆的传承;利用旅游延续和复兴村落传统产业,实现旅游与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与社区营造的理念融合,提升传统社区的内部生长力。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村落的解体,农村人口的流出,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等原因,不断造成传统的村庄共同体意识的解体。但是,村民间互动模式的改变,以及村落传统规范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认同感和新的村落文化,从而使村庄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社区形态。而女性村民在塑造村落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晖 《小康》2013,(11):21-21
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应避免大规模低层次过度旅游开发。除了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之外,要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发现已有资源,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7.
詹贤武 《新东方》2005,(11):27-31
村落所具有的物质化的自然空间和非物质化的文化空间,能够承载村民生活的各种情境,展现其风土民俗和村民认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海南村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海南村落的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而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影响程度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海南村落作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着显著的文化地域特征,而这种文化地域特征往往决定了聚落的规模、宅屋的形式和结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为海南传统村落文化逐渐走向现代的生态村落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今日浙江》2014,(16):24-25
正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通过摸底调查,并在全国各地评介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于2012年、2013年确定了两批共1561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浙江共有90个村入围。杭州市富阳市龙门镇龙门村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桐庐县江南镇深奥村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  相似文献   

9.
一、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建立古民居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防止单纯保护和过度开发的两种倾向。实践证明:对古民居单纯就保护而保护,村民和地方政府组织由于长期得不到实际利益,最终将难以  相似文献   

10.
荣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事象大多散落在民间村落.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学界议题,村落与学界的关系就变得愈加紧密.在学界与村落、词与物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学界与村落、学者与村民双方对话、博弈的产物.相应地,一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由学者和村落所构筑的知识生产共同体诞生出来.基于村落研究中的经验分析,揭示这种含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生产机制的存在,能助益于理解知识生产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给对象方面带来的文化生态改变.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形成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至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建筑遗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及实用价值。但传统村落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随着城镇化进程,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村落仍旧逐渐衰落甚至毁灭,其保护与利用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河北省保定市西部传统村落现状,将场景化应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中。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正在使用和发展中的遗产,传统村落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但不管是对其价值的判断、保护利用方式的探索,还是对乡村振兴的回应,仍需要还原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去进一步理解。相较于人们所熟知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概念,传统村落作为被认定的保护对象,正式进入遗产管理体系的时间并不算长。自2012年4月,住建部等四部委正式启动传统村落的调查保护工作以来,至今也不过六年时间。对  相似文献   

13.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14.
面对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的不断消解,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激活与延续面临空心化与文化变迁、乡村旅游带来的伪复兴、景观文化破坏与同化、文化管理缺位、文本媒介缺失等困境,理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遏止传统村落频遭破坏现象的蔓延,制止对传统村落无度无序开发,防止和避免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永久的"文化遗憾",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立法保护不仅包括建筑保护、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还包括村落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正黔府办议复字[2016]6号刘光信等代表: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建议》(第486号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全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建议对深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有价值,已经作为2016年度省政府领导领衔督办建议,由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同志领衔督办。我省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调节和配置利益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生态补偿机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补贴为核心、以市场运作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但仍面临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价值评估和补偿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我国应建立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为前提,涵盖前置定位机制、补偿运行机制、保障反馈机制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大量园区在国内涌现,同时伴生出新城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弱化,城市经济功能与城市空间、社会和文化功能之间不平衡,新城区发展动力不足等产城融合问题。新加坡裕廊工业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注重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生活于一体的产业新城转型,成为产城融合型园区中的典型。本研究在对国内知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各园区产城融合分离的现实,提出园区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克服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以产兴城,牵住新城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加强空间环境治理,打造"空间聚合"的城市形态;推动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活力新城等措施,加速推进我国园区向产城融合型园区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2012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云南省有615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首位,大理白族  相似文献   

20.
正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