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文化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方式提供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尺,表达着文明社会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理念,标志着国家赋予和保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宪政文明,也体现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行政文明。这是一种全民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题旨。  相似文献   

2.
龚婷 《思想战线》2018,44(2):147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导致了虚拟社会的兴起, 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的创新。 与此相适应, 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重大而深刻的演变, 其演变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场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决定人类文化存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活动于虚拟社会中的人类新的审美需要, 也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需要决定人类活动及产物的必然结果。 正是通过这一演变, 使作为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审美观念、 行为和结果表现出了新的状态, 使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审美选择的虚实交融性、 审美方式的高度智能性、 审美交流的方便快捷性和审美成果的广泛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禹芳琴 《求索》2010,(6):56-58
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知识与意义系统,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货币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外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所引导的社会文化主导精神观念的转变,实现人类的社会化,导致现代生活的客观化,促进个体发展的自由化。货币以其价值的中立性,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最终调节者,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在金钱尺度因素的作用下,现代社会衍生出经济功利的文化意识,这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着某种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4.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克婴 《前沿》2003,(9):170-173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西方引导的 ,因此 ,全球化过程也是一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 ,基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集聚和强化矛盾的过程。寻求一种新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系统 ,调和和化解这一矛盾 ,是全球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华和合精神以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在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共同文化精神演进的趋势 ,认为霸权主义是多元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并危害着人类文明的缔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类文化精神走向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将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风险共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渗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 《群众》2000,(4):26-27
人类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形成一种跨越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思潮和社会动能的复杂互动方式,消除了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疆界,把世界联为一体,形成“地球村落”,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是一种革命,将会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竞争对抗方式。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的过程,并比较世界各民族、各群体、各国家、各地区文化的异同,藉以发现人类文化的普同性与特异性,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以便构筑或指导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术馆是造型艺术博物馆,是具有收藏美术精品、满足群众审美需求、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等多种职能的美术事来机构。美术馆是人类对文明发展的一种记录手段和展现载体,是保护、积累人类精神和艺术财富并使之绵延传世的艺术殿堂。它不仅是人类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成业兴  彭秋香 《传承》2009,(4):114-115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2,(5):1-1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风险共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渗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同属于一个系统。和谐社会包含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文化形成于人改造自然的活动过程之中,是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成果。地域特色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民族、多地域不断融合的结果,因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多元一  相似文献   

16.
张恒力 《新东方》2006,(12):61-64
从文化存在的一般形式来看,文化在本质上是稳定的、保守的,是硬核,它最不容易被突破、打破,但同时文化又是发展的。而创新从文化层面上讲,就是要打破、突破文化的藩篱,达到一种新的质上的突破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新与文化是对立的。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  相似文献   

17.
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出版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人类社会有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同时,社会活动对作为其构成要素之一的出版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为出版活动提供文化素材、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我国的出版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  相似文献   

18.
张晋斌 《前进》2005,(3):51-52
一 列宁曾经讲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仅仅是感情和立场的问题,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和武装自己,才能站到社会历史的制高点上,得出合乎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阔步向前。这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