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支部生活》2011,(5):56-56
述评: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一个摸索起步阶段,出现任何不成熟的慈善机制和不成熟的慈善家都情有可原。关于“中国首善”,笔者愿意这样解释:陈光标是中国第一个在慈善领域引起广泛争议的人物。这说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人物正在获取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好事。  相似文献   

2.
她将自己的一半家产——卖房所得450万元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而一朝天下闻,被尊称为“上海奶奶”。如果说,一次性的捐款需要豪气,那么她用余生来做慈善.却更加难能可贵。正所谓“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相似文献   

3.
2013年1月4日,河南省兰考县一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私人场所发生火灾,造成7名孤儿死亡。这些孤儿的收养人名叫袁厉害,袁厉害在兰考县以收养弃婴出名,是位有名的“爱心妈妈”。事故发生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舆论在剑指当地民政部门的推责与监管不力的同时,“爱心妈妈”袁厉害也再次被推到风I:q浪尖,26年来她从事的草根慈善也再次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4.
1998年10月.我开始从事为老同志服务的工作,当时自己在心里就定下一个目标,党把我安排到这样一个重要岗位上,我愿意、我也能够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我们外事系统退下来的老同志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实事、好事,争取做一个对老同志有用的人。我相信“勤能补拙”.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魏颖明是福州市十一届、十三届人大代表。身为农工党福州市委副主委,魏颖明“心系天下”。2004年,福州日报曾报道了该报一位记者捐肝给儿子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由于手术花费巨大,不少看了报道的人纷纷慷慨解囊。这样一件好事在魏颖明看来,却是揭示了我国在社会慈善捐助制度方面的缺失,“这个记者是幸运的,他有媒体资源可以运用。但是,还有大量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希望得到捐助但没有渠道。”魏颖明说。  相似文献   

6.
收养法是一部重要的民事法律。它将收养这一民事法律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使收养子女有法可依,这不仅可以保护当事人的权利,维护合法的收养关系,而且对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实施收养法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家庭不符合法定收养条件或者虽符合条件但未履行法定手续,就在事实上"收养"了孩子。为什么不少人收养孩子不去办理手续呢?据了解,第一是因为对收养法的宣传不够,不少人不知法,不懂法,没有依法收养的观念。有的人捡拾了弃婴,自己抚养,以为是做了好事,却不知要成立收养关系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履行法定手续。第二是与原来规定的收养条件过严有关。修改后的收养法适当放宽了收养条件,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  相似文献   

7.
智敏 《民主与法制》2007,(7S):21-23
这是两个关于爱心遭遇非难.好人难当的典型个案。《以德报怨,“慈善狂人”誓将好事做到底》中,“慈善狂人”邵建波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引来了一些索捐.骗捐者,当他们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恼羞成怒,大肆恐吓.谩骂,甚至跑到邵母家中大吵大闹,致使年高的邵母病发身亡。《巨额悬赏缘何成为“‘烫手山芋”?》中,拾金不昧的出租司机因为自己截留了失主承诺的悬赏,遭遇了失主乃至舆论的质疑,并因之抑郁成病。好人难当。在这个人人逐利的浮躁时代,我们清楚社会的道德体系出了问题,但我们仍任由那些美好的情素从身边悄悄溜走,譬如赞美.感恩.学习。我们一边慨叹好人难寻,一边又在面对好人时,轻则讥之为傻子,甚或“理直气壮”地要求:既是好人,那就得无限地为他们奉献.付出。真的不怕这样的冷漠.自私会让好人心凉.让好人消失?请从“我”做起.学会赞美.感恩.付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8.
改变美国的收养革命:开放收养 在过去的10年里,一个专门为收养家庭服务的行业应运而生。在有孩子被跨国收养的国家里,几乎都有一些专门帮助寻找孩子生母的“寻人者”,收费标准在几百美元至2000美元之间。仅在危地马拉,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了350个这样的“寻人者”,而在前苏联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数多达2000人。  相似文献   

9.
慈善的伦理意义在于它是以“爱”为内在基点,以“予”为外显标志,以“恩”为互动元素的道德实践.慈善既是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也是社会主体在“风险”生存境遇下的互助需要,还是社会分配格局的外在调适.慈善事业的现代转型需要立足于三个维度,即慈善主体的普通人转向,慈善方式的互利性包容以及慈善反馈的社会责任彰显.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无私者无畏。的确,领导干部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正所谓“无欲则刚”。但是,对“无畏”,不能简单论之,片面论之,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清正廉洁,不贪不占,一心一意干工作,大公无私办事情,便可无所畏惧,肆意妄为,以至于行为违宪、行政违法。那样,不仅会把好事办砸,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领导干部的高度警觉。前不久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嘉禾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据报道,湖南省嘉禾县原县委书记周余武原本是一个清正廉洁、敢作敢为的好官,在全县威望很高。郴州市纪委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