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兴章 《求索》2014,(3):74-78
当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来诠释人和世界的存在时,他的目的是要从根基上瓦解传统意识主体哲学。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身体理论也就是这样被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一方面,叔本华意欲拯救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就虚弱的身体文化,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绚丽舞台,但另一方面,他也据此得出了悲情人生的结论。从初始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到后来又回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反映了叔本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叔本华作为意志本体的身体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方兴未艾的身体文化思潮、对于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志和悲观厌世;是叔本华哲学和艺术观的核心,也是作用于中国二十世纪一部分文化人和文艺家的一种心态。它们在表层上是矛盾的:生命意志的冲动意味着某种带有欲望的、向一定目标踊赴的活动;悲观厌世则表现出生命意志的解消。在深层的哲学和文论构架中,叔本华巧妙地乃至有机地把这对矛盾组织在一起,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以后的文艺作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产生与这对矛盾关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意志观受到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从结论来看,叔本华意志观和吠檀多哲学的确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上,二者却有着诸多不同。梵作为超越二元区分的本体,不具备人类世界的情绪与感受,而叔本华作为本体来阐述的意志却有着肯定与否定的二元之分。在本体与现象界之间,吠檀多哲学用了摩耶这个中介,而叔本华哲学用理念作为中介环节。在如何超越现象界痛苦这个问题上,吠檀多哲学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架构,而叔本华哲学直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即是意志,忽略了现象界更为丰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学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表象思维方式”,而遗忘了它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从“表象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维方式”两个维度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挥之不去的疑惑得到合理的解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志问:“‘铁是物质’,这种说法对不对?究竟能不能把铁这种东西看作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理解哲学上所理解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所理解的物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时,也还涉及到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问题。“铁是物质”,这个命题作为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出现,应该说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首先,从汉语语  相似文献   

8.
关于绝对真理及其与相对真理关系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起因于两个似乎相互矛盾的命题:既然“绝对真理(作为一种属性)寓于每一相对真理之中”,又如何理解它作为“总和”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总和”的含义。过去一般认为它指“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这种含义的“总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产生以来,物质与精神(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便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在整个哲学的发展史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相互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后,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相似文献   

10.
尼采权力意志的本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涛 《岭南学刊》2012,(2):108-114
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为强权政治或极权政治理论服务的概念,其政治哲学色彩很淡。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学(政治哲学)概念。尽管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密切,但权力意志概念却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不大。权力意志与康德、叔本华和欧洲现代哲学的关系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尚道 《台声》2006,(9):65-69
人生就如五线谱的痕迹,一个个音符谱写成一首完整的乐章。时间和空间绘成了他的五线谱,生活的点滴构成了他的音符人生。叔本华说:“音乐是意志,是世界得以构成,人类得以生存的意志本身”。对作曲家施捷来说,音乐就是他的意志,无可抗拒地走进了他的生命,融入了他生存意志,也融合了孤独,唯有孤独者理解它。孤独者是在生活困境、心理无所适从的状态中,浑觉无聊、漫不经心地猛然与音乐相遇产生无可名状的颤动、怅惘、激愤、痛苦。他注意到笼罩在周围的乐声,没有庄子“空谷足音”的快感,也不似萨蒂“身边音乐”那么轻易随风飘逝,可能音乐本身就在…  相似文献   

12.
在近几年的精神文明研究中,有一个命题曾流行一时,这就是“物质文明不发达也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认为,这个命题是不科学的。 一、这个命题在表述上含义是不明确的。 在这个命题中,“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提法,可以同时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当前任务或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而言;一是指奋斗目标或这个目标的实现而言。这两个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党中央最初使用这一提法时,正是同时包括这两个含义的。就是说,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识“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一重大命题,应针对官兵认识上容易困惑的问题加以深化理解,主要在“生命线”作为形象化比喻与作为科学规范命题的辩证关系上深化理解,在强调“生命线”和“服务保证”在实现“三个确保”任务的内在一致性上深化理解,在坚持政治工作的“适当地位”与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倾向上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14.
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淡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作了搞转)文章提出:“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涵盖一切的哲学的命题”是“…  相似文献   

15.
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比较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文本的原意和基本精神,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这一哲学在一个半世纪以来所受到的实践检验的结果,比较全面地吸收了2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产生的各种合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奥义书》核心思想之一——“梵我同一”的观念与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叔本华将道德的基础建立于“同情”之上,而“同情”正是“Tat tvam asi”的具体表达方式。东方思想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科学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解“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基本命题,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是因为,目前在所有制结构探索上的障碍之一,是对这个命题机械的和片面的理解。一、邓小平同志提出“公有制为主体”时,请两个特定的角度。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公有制为主体”,主要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中保持公有制的绝对数量优势。①有一种观点据此…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意志论中的三个悖论:一是对不可认识的意志的认识;二是无所不在的意志并不存在于认识的纯粹主体中;三是用生命意志本身来彻底否定不可遏制的生命意志。这三个悖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与其唯心主义、反理性主义、悲观主义相冲突的三种表现。  相似文献   

19.
具体是多种关系的总和,是多样性和多侧面的统一。邓小平理论作为具体真理,是由一系列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严整统一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概念和原理,都只反映同类对象某一侧面的属性、特征和关系。我们只有把邓小平从多种不同侧面对同一对象作出的多种不同的论述联系起来统一理解,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其科学思想体系。 例如,应当怎样理解邓小平讲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人说,“‘最终’指的是遥远将来的事情,现在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拉开人们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解释根本不符合邓小平提出这一命题的原意。邓小平曾分别从多种不同角度阐述过这个命题。有的地方讲“达到共  相似文献   

20.
道德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人格论唐凯麟一“人格”一词,来源于拉〕文Persona,其原意为舞台上用的面具。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显现出的行为;二是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人格”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为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等许多学科所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