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阿荣 《前沿》2005,(3):159-162
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从联共 (布) 和共产国际内部因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大革命的失败是这场论战的导火线。这一争论先传到党内, 后扩展到了社会。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批判的是托派。随着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深入, 论战扩大到了史学界, 发生了社会史问题论战, 后又发生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给这场论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有人跟我说,现在有一种以抨击张艺谋为乐的情绪,不信你去看看《墨攻》,镜头都不清晰,还得到那么多好评,《黄金甲》比《墨攻》不知好上多少,得到的却是一片劣评。《黄金甲》的音像技术水平很好,好到无可挑剔。但作为一部电影,我从中只看到了无节制的腐烂与奢靡。《墨攻》纵然技术上不完美,至少没有把生命等同于道具,没有把国家等同于宫廷,仅此就不是《黄金甲》可以企及。《雷雨》需要改变成《黄金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8,(5)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琼崖大地传播。正如任何一种理论传播所面临的情况一样,马克思主义在海南传播面临着争鸣与交锋。以杨善集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与以陈骏业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在《新琼崖评论》与《琼东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战文章,他们争论的核心是:面对这样混乱肮脏的政治局面,青年人是否要投身政治?争论的实质与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异曲同工之妙,剧烈的革命还是渐进式的改良?杨与陈的争论堪称海南版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4.
当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正在各大影城如火如茶地上映时,他的下一部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该片片名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剧组方面说,用这个片名,并不是表现农民军起义的故事,目的只是为了表现片中刀光剑影的宏大战争场面。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4):55-55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开始,到19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围绕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展开争论,到最后进行公开论战.  相似文献   

6.
论战是由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引起的,论战的双方是中国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论战的内容包括制度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文化,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其最终结果,已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杨照在《文学、社会与历史想象——战后文学史散论》一文中,曾述及他在阅读近二十年来台湾的两场重要论战——乡土文学论战和王作荣、蒋硕杰的经济论战——的文章时,深感困扰迷惑,因为“单独看哪篇文章,好象都言之成理,可是综合起来,不同的作者却坚  相似文献   

8.
中苏两党之所以会在国际共运内部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并造成国际共运的分裂,说明旧的国际共运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同时,中苏论战主要是以意识形态争论的方式出现的,意识形态分歧本身也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待分歧的态度问题,二是分歧本身的是非问题。对前一个问题,苏共错误地对待分歧和处理分歧,即超出意识形态搞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使中共没有后退的余地,被迫与其论战;对后一个问题,没有一方是完全正确的,双方都犯了错误。所以,中苏论战的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是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从中苏两党关系来看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从争论的内容来看是中苏两党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最近,《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在该片中,从巩俐饰演的王后到群众演员饰演的宫女,几乎所有女性都展示出极其丰满的胸部,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不要紧,要紧的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不少女性产生了自卑感,她们想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增大自己的乳房。据江苏某整形医院主任医师吕敏介绍,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后,到该医院咨询丰胸的人比以往多了近50%,做丰胸手术的人多了近三成。(见2006年12月26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革命救国还是改良救国。对于这场"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学术界大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立足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研究这场论战,阐述论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意义,分析此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的影响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浙江》2010,(18):I0001-I0001
首家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基地——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于2004年,规划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建有广州街·香港街等28个大型实景基地、11座大型室内摄影棚,累计接待影视剧组700多个,拍摄包括《英雄》、《汉武大帝》、《满城尽带黄金甲》、  相似文献   

12.
祖籍福建,出生、成长于台南新营乡村的阿盛(1950— ),在乡土文学论战方酣的1978年初突现文坛,一开始就以《厕所的故事》等作品成为乡土文学的新世代传人,却又以独辟蹊径的艺术风貌呈现了对传统乡土文学的超越.他秉承着写实主义的文学观,认定创作脱离不了人和土地,作家应有参预社会的责任感,但又与当时论战中的前行代乡  相似文献   

13.
科玄论战 ,也称科学与玄学论战或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论战的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用什么作为指导人们生活、行为的一般法则 ,即科学能否支配一切人生观的问题。通过论战 ,清楚地反映了双方理论上的缺陷。科学派高扬科学主义大旗 ,促进了近代以来科学意识的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具有巨大的启蒙作用。但是 ,科学派把科学作为社会人生的普遍原则来解决人生观问题 ,暴露出一种逾越本分的科学万能的意愿 ,导致科学主义的泛滥。现代新儒家 (玄学派 )试图通过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重建儒家的道德形上学 ,但是并没有给予科学与哲学、知性主体与德性主体以平等的地位。现代新儒家的人文睿智常能指出全盘西化论者的肤浅 ,但却难免落入传统的窠臼。  相似文献   

14.
1923年,中国学术思想界发生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这场轰动一时的争论,其核心是自由意志问题。参与争论的双方都各有偏颇:张君劢等玄学派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底蕴,努力为唯意志论辩护;科学派则从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出发,完全否定人类享有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5.
借《雷雨》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框架,张艺谋试图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表现他自己的“思”:权力、阴谋和贪欲。虽然大场面和大制作能带来票房,但是在投资与回报的轮回之中,电影的“主脑”丢失了,电影对人心的感动和人生的关爱,对人性的探索也随之丢失了。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河殇》是一部值得争论的作品,那末应该说这场争论并未真正展开。在这样一个“争论行为”尚未获得当然地位而又极其需要“争论”的国度里,所有关于《河殇》的混乱争论必应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关于作品的争论和关于作品争论之争论。我以为《河殇》在前一争论中的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那场科玄论战,许多人认为是科学主义战胜人文主义的一场论战。然而,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林毓生先生对此却别具只眼。他虽然在基本立场上比较倾向于玄学派,但却认为玄学派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和科学派一样共享了“科学主义”预设,也就是说,科学主义不仅是参与论战的一方,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论战双方的“缺省配置”,而且还是论战双方出现自相矛盾,学理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时之所以流行科学主义,在根本上是由于学界对于科学方法和精神了解不足所致。时至今日,科学主义仍然是国内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重读林毓生先生的相关著作,相信会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流行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秦汉道制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汉志》、《续汉志》为基础,以出土文献《二年律令·秩律》为依据,参考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对秦汉置道数量的疑问与争论进行疏理总结,指出秦汉置道数量争论的缘由,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海外包围内陆的道路,外围根据地对革命派与被革命派来讲都极为重要,南洋新加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双方舆论争夺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是新加坡华文报发展期的开端。这期间,尤其是从1905年到1911年,保皇派(或曰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新加坡以华文报为阵地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政治论战,带来了华文报的滥觞。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皇权的结束,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也次第平息,蓬勃一时的政论报纸也因此日渐式微。辛亥革命后,与中国革命运动相关联的华文报日渐减少,目前学界有所记载的有三份,分别是《振南日报》、《国民日报》、《民国日报》。但是笔者查阅《新国民日报》,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还有一份被学界轻视的华文报——《南铎日报》。本文拟在《新国民日报》视野,围绕双方的一场笔战管窥《南铎日报》。  相似文献   

20.
自今年六月电视片《河殤》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来,尤如在一潭平静的春水投进了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誉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爱之者有之,憎之者亦有之(本刊上期对此已作简要介绍).何以一部六集电视片《河殤》的播放,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论呢?引发一声迄今未止的《河殤》热?这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诚如《河殤》主要撰写者苏晓康所揭示的那样,《河殤》的构思目的在于"呼唤全民族反省意识",在于引发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而作为一个拥有十亿多人的泱泱大国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政治观点的人,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性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差距很大的感情与感受,因而进行反思的角度也就大不相同.要求所有的观众在《河殤》的内涵方面达到共识,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有一点是《河殤》的欣赏者和反对者、赞扬者和批判者共同肯定的,那就是它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博大而又深邃,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是否能科学而又正确地解决这些重大课题,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改革事业的命运.我们认为,在今天推出《河殤》这样气势不凡,敢于触及种种敏感问题的电视片,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不论是多么激烈、尖锐的论战或争辩,都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河殤》一至六集的标题是《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限于篇幅,我们仅将《忧患》的解说词选发,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