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民族志材料中,反映百越民族原始社会残余现象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母权制亲属称谓制度的保持,女儿继承制——“姑娘田”及姑舅表优先婚的盛行,无疑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现象。 百越民族母权制亲属称谓制度,同“普纳路亚”的亲属称谓制度一样,姨表兄弟姊妹称为兄弟姊妹,互相间不能开玩笑,严格禁止通婚,而实行姑舅表优先婚,舅爹的儿子有优先娶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川南苗汉从不通婚到反对中的通婚,再到不反对的通婚,这一变迁折射出川南苗族和汉族民族心理的演变过程。汉族对苗族的偏见与歧视,苗族对汉族的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成为阻碍苗汉族际通婚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各项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让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入苗汉人心,苗族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川南苗汉族际通婚逐渐摆脱了历史的心理隔阂。  相似文献   

3.
四川的苗族     
四川的苗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南、川西南的沪州市、宜宾市.尤以占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等县集中。乐山市、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也有苗族,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川苗的先民最早居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迁至江汉平原,随后由东往西迁徙。晚至明清时期,苗族已迁徙到川西南,且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但其中的多数为汉族地主的佃户。历史上,苗族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剥削的民族,仅在清代,四川和贵州的苗族就举行过多次起义。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苗除能讲川滇黔方言外.还普遍能讲汉语。居于四川的绝大多数苗族同胞信仰祖先崇拜、自…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张秀眉起义的原因进行研究,认为清雍正年间开辟苗疆后,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为苗、汉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的接触创造了条件、也为文化冲突繁生了土壤,由于苗族与汉族在制度文化、民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加上其他原因,导致了张秀眉起义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苗族的古代社会情况,尚是大家在多方探讨的事。我们觉得,苗族的一个较普遍而意义较广泛的祀祖大典“鼓社节”所涉及的许多情况,反映了苗族“鼓社制”和苗族古代社会的有机系列。兹择要简介和略谈点看法于下。请大家参考。苗族“鼓社”的来历苗族“鼓社”的来历,也正是苗族“鼓社节”的来历。这在汉史志文献上,只看到点滴有关记述,很是简略,亦不确切,所以人们一直不知其真象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6,(12)
正在广西有一个特别的家庭,共有10口人,四代同堂,他们来自5个不同的民族——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和汉族。尽管民族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这个罕见的多民族家庭仍然其乐融融。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委里排组,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他们共10口人,四代同堂,有苗、瑶、侗、壮和汉5个民族。结识这个特殊的家庭,是2010年1月31日。当天,是这个家庭迎娶湖南邵阳的汉族女子黄世红的大喜之日。也就是当天,这个家庭正式组建起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  相似文献   

7.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红河南岸的元阳县,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地瘦物薄、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贫困面大,在218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居着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个民族,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为加快元阳县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大力提高苗族生活水平,根据元阳县民族“直过区”上新城乡采山坪村委会和黄茅岭乡普龙寨村委会26个自然村苗、彝、汉族的水电路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各族生活情况,我们选择了6个苗族村寨213户1048人作为实地问卷登记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省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四化需要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江县为侗、苗、汉、瑶、壮等民族的杂居区,汉族约占百分之八,瑶族约占百分之七,壮族约占百分之十五,苗族约占百分之三十三,侗族约占百分之三十七。其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永华 《前沿》2006,(7):210-212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任何语言都有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其民族的文化本质和价值观念。本文将阐述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同之处,并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苗族和瑶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目前在不少问题上认识尚不能达到一致,但是,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同源于一个古苗瑶部落则已为汉文献所记载,为这两个民族语言的同源词、语法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图腾崇拜等大量的共同性所证明,也为大多数历史、民族和语言学家所公认。正因为这两个民族在各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点,因此在解放前不少人认为苗与瑶就是一个民族,“瑶人裔出于苗”。常把苗当作瑶,把瑶当作苗;有的人认为苗族因为避免反动统治的徭役而退居山地成为“无徭人”,瑶族因此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苗族迁徙入湘黔的为苗,入湘南、桂、粤的则为瑶等等。虽然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但它却反映了苗族与瑶族的密切关系。由于苗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已经明朗,本文就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无谓的复述,在此专就苗族与瑶族的历史分化问题即古代苗瑶部落集团何时分化这一问题,从现代  相似文献   

11.
论苗族婚习同婚姻法的差异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人们对苗族传统婚恋自由现象的误解,分析了苗族婚习与现行婚姻法的差异,提出了调适这些差异的方法,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婚姻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录自福建(包括台湾)方志和谱牒的明、清、民国时期之冥婚案例为据,就迁葬与归葬、嫁殇和嫁于殇而言之,描述和论述闽、台冥婚旧俗之种种情况:尸归夫家、身死夫家而葬之,上门守贞、望门守贞,从安排死者联姻到包办生者与死者缔婚,以及合丧、苗媳守贞、过门待嫁而嫁于殇、延婿入赘而嫁于殇、夫家移柩从于女而合葬等特殊事例。归葬和嫁于殇专以未婚女性的性命和幸福为牺牲,是冥婚旧俗极端劣质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雷山县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较好地保留了原始苗族习惯法文化。保留得最好,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最典型习惯法制度就是当地的婚姻制度。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游方规则、结婚限制规则和结婚形式等制度与国家法多元并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间歌谣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在此对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民俗事象作一析理,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提供可参鉴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及户数、家族、家支与酒堂、风俗、服饰等几个方面对下寨苗族文化的变迁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分析了下寨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与规律。下寨苗族文化变迁主要属于主动变迁的类型。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是苗族的婚姻标志。本文将分别讨论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婚姻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After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focus on new development goals while consolidating previous outcomes Shi Liping is famous for her clever hands. From her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he 55-yearold inherited the skills of Miao embroidery, the traditional art of the Miao ethnic community known for its rich colors and delicate designs, and listed as an intangible nation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杂居相处,渐染华风。社会风尚逐渐发生嬗变,主要表现在衣着、饮食、居住以及婚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其变迁呈现出新旧交替、多元共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CHINA, it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hanged little throughout the millennia leading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911, revolutionary changes occurred in all areas of Chinese life, particularly in courtship and marriage rituals. Nowadays, whether or not an engaged couple adheres to longstanding customs is their own decision. In bygone days,  相似文献   

20.
Yang Li  Xi Yin-Sheng 《当代中国》2006,15(49):621-636
Women's land rights ar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the rural land con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ried women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rural areas and under marriage misfortune have elicited much academic and public attention.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studying married wome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where they are still relatively po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women's land rights in their maiden village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and show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 case study combin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at married women's land rights tend to be retained in their parent villag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olicy and land contract laws, but that they have almost no rights in their maiden families after marriag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notions and customs. Given the situ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framework,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be, by reviewing past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how to ensure women's rights through restricted and specific land readjustment, which may be a realistic and vali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