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民俗学新世纪的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 《思想战线》2003,29(1):85-89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一步深化 ,民俗学流派日渐形成 ;分支学科与应用民俗学快速发展 ;微观的社区民俗志成为今后民俗志的主流 ,基层民俗学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相互渗透仍将持续 ;民俗学学位点建设将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华  熊惠平 《求索》2011,(3):204-205,219
鲁迅对民俗及原始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从小接受民俗文化洗礼,从感性的民俗认识到理性的探索,他始终在民俗中认识世界,感悟苍生。他的创作受民俗学影响至深,民俗环境的世俗情境给予了鲁迅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与创作活力,因而成就了他透视中国文化,审视中国国民性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4.
从民俗学和通俗小说的俗的同源性、表现对象的共通性以及民俗类型性特征等角度研究现代通俗小说,可以看出,通俗小说与民俗学之间互相包涵、互相观照,存在广阔而共同的理论空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在这一思潮中有大量民间习俗的潜伏。本文以扎西达娃、余华,苏童等典型性文本为例,来铺展寻根小说中的民俗特色,揭开寻根小说的信仰习俗、巫傩习俗,鬼异文化等民俗学植被,肯定其在物质化时代对精神厚度和人文底色的守望。  相似文献   

6.
《学习与实践》2007,(5):1-1
段宝林:男.1934年生于江苏扬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民俗、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曾讲授“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化学名著选读”、“歌谣学”、“故事学”、“民间长诗研究”等课程十余门。现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7.
汪晓华  单连春 《求索》2013,(10):194-197
民间法以社会权力为基础,社会权力是指以特定范围内的社会主体的同意为基础、以契约为表现形式,并受到一定程度程序控制的社会强制力,具有“同意性”、“契约性”和“多元性”特点。社会权力视角的民间法具有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属性,具有“冷暴力”、“文化性”和“族性”特征。社会权力的变迁必然引发民间法发展路径和范式的变化,社会权力是民间法效力的重要基础。应构建民间法与国家法沟通的理雌平台。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化包罗万象,包括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文化摄影、民间文化摄像、影视民俗学等,可以概括为文献、口头、实物文化三种,或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个方面。在民间文化的诸多形式中,秦巴地区以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口碑文化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影视作品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层面。"摆龙门阵"、饮食与酒"和"赶场与泡茶馆"是三种重要的巴蜀民俗,它们在本土文化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摆龙门阵"民俗文化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饮食与酒"民俗作为重要的剧作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开掘和利用,而"赶场与泡茶馆"作为特有的社交方式具有民俗学的深层内涵,反映到影视作品中成为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民间歌谣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在此对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民俗事象作一析理,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提供可参鉴资料。  相似文献   

1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0,26(5):101-105
以明代四大奇书传说中提到的"马”为切入点,采用民俗学的方法,重点分析民间传说中的"马”话语,研究这个话语所传达的华北民间文化的认同意识.在亚太地区,如在东亚、东北亚和南亚,"马”词汇里还包裹着一层层的其他文化含义,如农耕民俗、马背民俗、阶层等级、佛教信仰、动物民俗等,这些民间风俗和民间信仰,在亚太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正在引起亚洲民俗学者的重视.而在我国明代四大奇书的传说中,早已表现出了这样诸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13.
治安权力是治安主体通过其占有的社会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对危害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进行预防、控制、处置,以维护和重塑治安秩序的一种能力。治安权力是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依据行使主体的不同,治安权力分为国家治安权力和社会治安权力,两者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有各自的范围和边界。治安权力的合理运用的本质是对治安权力的保障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张会安 《传承》2012,(24):80-81
庐陵面具历史悠久,品类多样,形态丰富,古朴,它在与庐陵民俗相结合时,总是反映出当地民间流行的信仰观念、习俗和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它是中国民间珍贵的艺术品,它对于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撰文说,中国历代有政治头脑的封建统治者都懂得道德对权力的调节作用,强调用道德约束权力。道德对权力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权力作用的方面。权力的行使者执掌着一定的权力,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就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内发生作用,通过组织和管理,引导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方向。第二,道德的实践从三个方面推动着权力建设,一是权力主体的建设,即权力执行人的自身建设;二是权力内容的建设,包括权力施展的范围、作用,它的内在的规定性,民主建设及权益的公平分配;三是权力结构的调整,即权力层次…  相似文献   

16.
吴启钊 《两岸关系》2013,(10):42-42
9月24日,第六届福德文化节在厦门仙岳山土地公庙开幕。来自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拉西亚、韩国、泰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宫庙代表、福德信众、民俗学者20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福德文化,探讨民间宗教信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权力是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在非政治的社会生活领域,权力也是普遍存在和十分重要的一种现象。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都把权力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与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权力来源的研究。古代学者强调权力的神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英名Folklore,德文为Volkskunde,在欧美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近世纪以来民俗学又发展为比较民俗学Comparative Folklore,并在英、德、法、北欧各国以及东方日本,盛行起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解放前后对各民族的民俗资料,作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虽然多数只是纪录、翻译,但这种资料搜集整理是必要的,对今日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例  相似文献   

19.
权力就是一种对他人、组织或相关财富的支配、指挥、控制力量。从权力的主体看,任何权力都有一个获得、承认和行使的过程,所谓“天赋”权力是不存在的。权力主体获得权利之后,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他人、组织及相关财富进行控制和支配。只有树立一定的权威,权力主体所获得的权力才能被承认,也才能够顺利地行使权力。反之即使采取一些手段获得了权力,如果不被权力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所承认,这种权力就如同虚设,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常行使。权力行使的效果受权力的性质和行使方式的制约,个人专断式的独裁权力,往往会激起权力控制对象的反抗,而…  相似文献   

20.
魏阳竹 《传承》2011,(22):63-65
在庙会研究中,人们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小山村的庙会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甘肃省甘谷县善化寺庙会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俗特征。善华寺庙会管理和流程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庙会所需费用都是由甘谷县蒋家湾村周围的二十八村庄的村民自发提供的,善华寺庙会是具有很强自发组织性,其庙会也是民间信仰务实性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