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捕“贼王”本刊记者孙汉洲早先人们喊他“贼王”,那时他还在跑单帮,干的也只是偷鸡摸狗的事。因为他姓王,且贼性不改,认识他的人,也不再喊他的真名,干脆叫“贼王”了。直到后来,他真的成了一伙“贼牯子”的头,才成了名符其实的“贼王”。本文的故事,就是从他当...  相似文献   

2.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刘亚楼性烈如火,有绰号日“雷公爷”,在空军中可谓“热度”非凡:“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来训话。”毛泽东说他“战功卓著”,林彪说他是“天生的军事家”。他自己说:“坐在蒸笼上也要保持中国军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4.
卢嘉锡传     
跟人民不能距离太远 卢嘉锡从科苑、教坛走来,成为20世纪后期登上中国最高政治舞台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要说做“官”,他已经做得够大的了,但他的“官”念非常淡薄,一点“官气”也没有,填写履历表时,他总是先写教授、研究员,然后才填“官”职。他说,教授、研究员是他的“终身职务”,而官衔只不过是“临时户籍”罢了。  相似文献   

5.
在群众眼里,他是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干部”;在下属眼中,他是不事张扬、严谨平和、颇有人缘的“好领导”;在开发商眼里,他是办事爽快、雷厉风行的“好朋友”,以至于他案发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县里谁出事,也不会轮到他。”  相似文献   

6.
他曾是公安分局局长,他也是同事和领导眼中的“能人”。可是就是这个“能人”,在受贿的道路上也越发能干,检察机关在他的办公室竟发现1300多万元的铁物……  相似文献   

7.
红树 《民主与法制》2014,(21):39-41
他叫张艺冬,是一个苦孩子,因父母离异离家,13岁的他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靠捡破烂和乞讨度日。17岁时,他得了癌症,在快要死去时,是大庆的一群“雷锋”救活了他。 为回报“雷锋”们的救命之恩,他也成了“雷锋”。  相似文献   

8.
赵辉 《台声》2013,(3):92-94
“如果票选台湾广告界最佳创意总监,包益民,一定在前三名。”有人如此推崇他为华人世界创意教父,亚洲乃至世界级创意设计师,当然也有不少人对他不以为然,“这个人就是会炒作嘛,创意也不见得多好啊”,包益民倒也回答得直接:“任何觉得这是缺点的人,都是没有办法靠这个成功的人。讲话直接是我的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只他不伤人害人,你管他。”  相似文献   

9.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刻     
《人民公安》2012,(11):64-64
朋友喜得贵子。儿子刚学说话时,他天天对儿子说:“叫爸爸。”儿子跟着学,也说:“叫爸爸。”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习惯,见了他便说:“叫爸爸。”他没办法,开始纠正.现在天天对儿子说:“爸爸。”  相似文献   

11.
王文江 《协商论坛》2008,(12):28-29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低调的人,谦逊而温和,务实而忠诚。翻开他的履历:省政协九、十届常委,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焦作市“三自”爱国会主席,博爱县政协常委、博爱县“三自”爱国会主席。“民族宗教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等众多荣誉和光环,为他的人生增添了独特光亮。在省“两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进了他——贾九宝。  相似文献   

12.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13.
容小翔 《新东方》2000,(2):69-70
“傻子”棋王在我国山东省鱼台县杈子王村,有一个叫王不雨的“傻子”,年仅13岁。他目光呆滞,走路不辨东西南北,夏日炎炎之时,别人都躲在树荫下,他却坐在日头下,晒得大汗淋漓也不知躲避。他连简单的数学题1加1等于几也回答不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连小学大门都没进过的“傻子”,  相似文献   

14.
谌震 《湖湘论坛》2000,13(4):67-67
在中国近代史上,熊希龄是一位特出的人物,生前被尊称为“熊凤凰”,虽说是因他原籍是湖南凤凰,但也足见人们对他的好感。但他身后却长期遭受冷落。例如《辞海》的“熊希龄”条,仅两百余字,除了“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革职”和“签署解散国会命令”两句涉及他的功过以后,其余是一连串官衔,尤其结尾说他“抗……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中国红枣产业的领跑者。他是传统红枣文化的发扬者。他让千百年来低端循环的最普通的农产品衍生出百般变化,跃上了从未有过的发展高度。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青年群英会模范”、“CCTV年度三农人物创新大奖”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同室的他     
同一宿舍的他个子不高,跟大多数驾驶员一样,有着特有的将军肚,身体壮实得像头小公牛,因为公司业务繁忙,他也难得闲下来,只要那清脆的喇叭声一响,那肯定是他顺利归来了。   他车技娴熟,为人正直,属于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那种,跟他同宿一室使我也变得“豪爽”起来,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好感,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在逐渐加深。可生活毕竟是生活,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儿使我们都感觉到了什么是难堪,那便是他酣睡中的“呼噜声”。或许因为出车的劳累,他睡觉时开始出现“呼噜睡法”,那呼噜,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亦如山狮引…  相似文献   

17.
杨朱的学说于先秦时期曾为显学,孟子对此有过典型的描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关于杨朱的学说宗旨,由于史料匮乏,许多观点也彰显不明。比如“拔胫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③可以做两种解释:拔他身上的一毛利于天下,他不情愿为之;或者拔他身上的一毛而使天下人受惠,他不屑于为之。但“重生”、“贵己”作为杨朱思想的核心却是不争的事实。“重生”是杨朱的一个基本主张,“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③他以“轻杨重生”作为一种处世原则,“今有人于此,义…  相似文献   

18.
岑磊 《今日上海》2013,(7):48-50
将中国书画成功推向世界的书画鉴赏大师王已干生前接连两次为他题字:“举世无双”,“江南一绝”;上海中国画院原院长程十发为他提笔写下:“伟呜断砚,取法乎上,得有新意,凤翰先生不及也”;沙孟海、马承源、谢稚柳、申石伽、钱君訇、马定祥等诸多名家高手也都给他题字作画。他能在发呆中发现奇迹、无聊中感悟生命,让平淡的生活呈现意义。他就是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石雕高级工艺美术师丁伟鸣。  相似文献   

19.
讳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剃过光头,也曾偷过人家东西。当了皇帝以后,他对“秃”、“贼”一类字眼极为忌讳。据《剪胜野闻》记载,他还因此杀过一些无辜。杭州教授徐一夔,作贺表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赞语。朱元璋看了却勃然大怒,说“生”是骂他作“僧”、“光”是骂他光头,“作则”是骂他“作贼”。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换个角度看,似乎可以说,肖洛霍夫是个生不逢时的作家——他“过人聪明”的生存策略,“过人才华”的写作分寸,既成就他的成功,也成为他的败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