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飞 《今日浙江》2011,(5):53-54
台湾地区灾害防救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不断深化,已基本形成了以灾害防救计划、灾害防救组织体制以及灾害防救运作方式为主体的防救体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因此,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自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试点单位以来,浙江省温州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途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急难"体系。该机制的建立使政府基层行政压力做了"减法",社会力量自身能力建设做了"加法",困难群众所得利益做了"乘法",切实取得了"1+1+13"的效果。一、加强"制度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声音     
正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这里峰峦栉比,谷涧纵横,地质结构复杂,是一个灾害频发地区。在多年的防灾救灾实践中,该县结合实际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府指挥、信息畅通、队伍健全、防救结合、部门协作、科学评估的系统化、网络化、专业化防灾救灾体系,在历次防灾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地减少了灾害发生地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  相似文献   

7.
建立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和治救体系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助海 《中国减灾》2000,10(3):12-1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灾害日趋多样化 ,且破坏力较以往更加严重和可怕。据初步分类 ,城市灾害大致有水灾、火灾、气候异常、城市烟雾、噪音公害、三废污染等。事实一再提醒人们 ,改进防灾抗灾手段 ,增强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防灾救灾意识 ,创建城市灾害预警系统与治救体系已势在必行。城市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严重性等特点。纯粹的自然灾害因其发生具有难以抗拒性 ,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但是 ,灾害造成的损失多少 ,却掺杂着众多人为的因素。总的来说 ,无论是人为灾害 ,还是自然灾害 ,如能发现得早 ,处理及时…  相似文献   

8.
动态     
《中国减灾》2014,(7):6-7
正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3月25日,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他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部署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抢险救援力量建设,扎实做好灾害防御和救灾救助工作,力争把灾害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从加快制度创制、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救灾工作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各级救灾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救灾保民生中的主力军作用,有效应对了诸如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暴雨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0.
李贵明 《中国民政》2013,(12):47-48
灾害发生不仅仅是由于大自然外力的影响,还有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脆弱性的作用,正是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风险并转化为灾害。因此,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必须树立起灾害“可预防”、风险“可管理”的意识,全面加强减灾救灾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或减少(减轻)灾害的发生,实现从被动救向主动防的转变。笔者认为,全面加强减灾救灾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五个”坚持”:  相似文献   

11.
惩治与预防灾害管理行为腐败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救灾资金监管体系。救灾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拨付给受灾地区用于抗灾救灾的专项资金。从广义上讲,救灾资金包含政府动用公共资源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灾的所有资金、物资及设备等。从狭义上讲,救灾资金是指政府用于赈济灾民的生活费、安置费、医疗费及恢复生产的补助资金,救灾资金俗称灾民的“保命款”或”救命钱”。救  相似文献   

12.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的救灾工作方针,湖南省新田县民政局积极完善灾害应急和救助机制,完善救灾设施和物资储备,有效提高了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灾害应对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下,美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灾害救助及紧急援助法规制度体系。联邦体制下的灾害救助体制在政府层级职能划分、协调机构、军队作用及救灾经费等方面具有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特点。美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国家应急行动计划,并不断总结救灾经验进行更新调整,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救助系统。在运行层面,美国灾害救助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卡特琳娜飓风充分暴露了其缺陷,但其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12,(11):29-30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始终立足“防救并举,以防为先”的救灾工作理念,科学谋划,突出特点,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灾害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减灾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省孝昌县紧紧围绕"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社会参与、政府兜底"的工作方针,加强减灾救灾政策创制,落实减灾救灾经费保障,强化减灾救灾项目建设,综合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建立,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其主要做法是:一、强化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高位推进一是建队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示范县创建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部署创建工作;2015年县财政安排116万元的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民政局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着力从健全救灾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开展减灾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救灾减灾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安丘民政救灾工作新局面。加强减灾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安丘市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完善《安丘市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精心编制市镇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县级,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2,(3):16-16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提高应急救助能力为着力点,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 坚持抓政策机制创建着力提高应急工作运行效率 广东省创建一批救灾应急工作机制,解决灾害应急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应急体系各部门、各环节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2,(5):16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提高应急救助能力为着力点,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坚持抓政策机制创建着力提高应急工作运行效率广东省创建一批救灾应急工作机制,解决灾害应急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应急体系各部门、各环节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2016年,面对洪涝、风雹、干旱等灾害,我们着力在防、减、救上下功夫,加强政策创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减灾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所谓"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时期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0.
<正>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确,自古至今,人类的过往就是一部与如影随形的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预防和处置各类灾害事件,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灾害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防患宜先,防救并重"的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古已有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