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西方立法听证会的历史渊源司法听证可以包括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作为司法审判程序的一部分,在法庭审理的任何阶段双方当事人在法官或其他司法官员主持下,在法庭上公开交换证据,相互对各自出示的证  相似文献   

2.
在常人看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作为法庭和法官和特别标志,自然使得法庭的审判秩序和法律一样,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在林州市人民法院受理的一起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中,由于审判人员违反审判程序违规操作,结果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上演了一出当事人互相殴斗的荒唐闹剧,使审理过程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3.
交叉询问是指检察人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当事人,按照提供证据的一方先进行主询问另一方再进行反询问的顺序,依次对证人进行询问,借此查明案件真实的庭审程序。它是法庭证据调查的重要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庭调查的主要方式,无疑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交叉询问制度。司法实践证明,我国交叉询问诉讼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很不理想,甚至是失败的,主因是缺乏配套措施。从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的现状看,交叉询问与法官主审并存,法官处于主导地位;交叉询问后辩方证人证言的采用情况不理想;证据开示缺失;交叉询问过程流于形式。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存在许多困难:证人出庭率低影响交叉询问调查程序的价值发挥;控辩双方基本询问技巧的匮乏,弱化了交叉询问的开展;配套制度的缺位,影响交叉询问功能的发挥。完善交叉询问制度,应立足于本土资源,建立法官指导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加强交叉询问训练,增强交叉询问道德;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刑事陪审制度等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4.
1 .根据听证程序存在的领域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立法听证、行政听证、司法听证。我国以法律的形式在立法领域和行政领域确立了听证制度。2 .根据听证具体程序设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正式听证在程序上非常严格,要举行审判型听证会,给予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证据、相互质证和辩论的机会,然后根据(或充分考虑)听证会的记录作出决定。非正式听证在程序上有较大的自由,几乎没有固定的形式,虽给予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口头或书面表达意见的机会,但不必基于听证记录作出决定。3.根据举行听证的适用范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立…  相似文献   

5.
向前  许昊娟 《前沿》2006,(6):123-126
程序性辩护是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重要方式,它是指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所享有的向法庭提出程序性请求,从而影响或改变审判程序的权利,其主要内容包括辩护律师的排除证据申请权、程序选择权、终结审判申请权和程序抗辩权。程序申请权是辩护律师进行程序性辩护不可或缺的权利,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律师的程序申请权没有作出系统的规定。因而,有必要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逐步在制度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刘莹 《求索》2011,(4):143-145
有组织犯罪的"组织性"特征对刑事追诉机关的调查活动带来极大困难。除非赋予警方运用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如监听、运用线人或卧底警察,并制定秘密证人的审理程序,或者为证人提供切实有效的保护,以鼓励和保障普通证人、卧底警察或线人可以顺利出庭作证,否则难以对有组织犯罪予以必要的追诉和审判。就秘密证人于审判程序中的审理方式与保护措施而言,德国是目前立法及实务运作上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其秘密证人制度的规定与运作方式可为我国对抗有组织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宁立林 《前沿》2014,(17):90-92
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庭审判、揭露案件事实、维护司法权威、保证程序正义、实现实体公正的需要。作为直接证据的证人证言,对于查获犯罪分子、揭露案件事实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与原有的刑事诉讼法的对比,研究分析了证人作证制度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还认真分析了这些规则的立法理由。提出了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看法和构想。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情况很普遍,已成为刑事诉讼中难以医治的痼疾。为保证证人证言的真实可靠,使其更具证据效力,也为了保证法庭审判质量和法庭审判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多层面的剖析,同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规范证人出庭的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和核心,而证人证言又是证据种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说真话率低,被法院采用的就更低。这严重妨碍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制约了办案效率,影响了当事人正当权益的实现。我国证据制度中有关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特有的诉讼制度,它横跨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个阶段,力求在一次庭审中解决相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问题,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诉难以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案结事了,在审判程序中处境尴尬,并未实现程序设计者的初衷。在当前我国两大诉讼法进行大修的背景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如何发展完善,应当受到重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中,刑事证据向民事证据的转化,尤其是作为最重要言词证据的被告人供述的转化,是重中之重。实现程序化的证据转换,以体现程序的秩序价值,衡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正>◆完善证据审查机制,对审查判断证据提供正面指引,进一步细化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明确证据采纳标准。◆明确非法证据范围和认定标准,完善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强化案件审理机制,审判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相似文献   

12.
黄锡生  任洪涛 《求索》2013,(8):226-228
随着我国各地环保法庭的相继设立,环境审判实践出现了审判程序地域差别化、结案方式单一化倾向和判决执行难普遍化的困境。作为一种新的审判方式,环境审判的理论研究不足,及审判程序的立法不完善等无疑是产生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此。文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环境审判理论的研究、推进能动司法式审判制度和完善环境执法的配套措施的对策。这既为传统审判制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又为审判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郭艳梅 《长白学刊》2009,(4):156-156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指控辩双方在庭审前相互展示证据,相互获取有关案件信息的一项制度,这是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适应保障对控辩双方的“平等武装”,达到诉讼公正和效益的要求而逐渐产生的一种制度。它的基本要求是控辩双方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换或展示各自持有的能证明其诉讼主张的各种材料,使得证据在庭审前得以明确和固定。  相似文献   

14.
由于DNA证据与证人陈述指认证据具有的主观性不同,它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可撼动的铁证。然而,DNA证据的获得是一个由人操作、完成的过程,我们不能排除其中可能出现的故意或非故意的错误。因此,法庭在评价DNA证据的证据价值时不应陷入“DNA证据,铁证如山”的误区。为了使DNA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建立DNA技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体系等程序规则,已成为我国法庭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证人证言不仅被各国诉讼法接纳为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证人在法庭上接受当事人或法官的询问正是现代司法中最直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我国各大诉讼法均对证人作证义务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宗开 《前沿》2002,(1):60-63
证人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证人指一切向司法机关提供言词证据的人 ,包括知道案情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鉴定人、勘查检验人员以及案件当事人等。狭义的证人仅指知道案情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广义的证人的概念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狭义概念。我们国家属于大陆法系 ,也采用狭义概念 ,仅指亲身经历案情 ,知道案件事实的有关人员 ,不包括鉴定人员 ,以及案件当事人。民事诉讼法第 70条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 ,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因各种原因了解、掌握案情 ,他们的陈述可以帮助法官了解案件的来…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过程。刑事诉讼的每一环节同证据均有密切联系。“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1]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证人制度难以保证证人证言作用的充分发挥,证人远未完成法律所赋予的重要使命,造成司法实践的困难,出现诸多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现象,严重制约刑事案件的及时、准确审判。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制度,发挥证人应有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我国现行刑事证人制度的主要缺陷(一)证人资格界定模糊,造成司法实践困惑刑事诉讼法第48…  相似文献   

18.
新《刑事诉讼法》出台之前,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申请法庭通知证人出庭,但没有强制证人出庭的规定。“证人出庭率绝大多数地方不超过5%。”刑诉法专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潘金贵曾就河南省某基层法院在过去五年的证人出庭案件进行统计,得出的数据令人吃惊:其中应出庭的证人有4213人,而经过审判人员耐心做工作后,勉强出庭和自愿出庭的只有46人,其比例竟然只有1%。证人出庭作证率低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证人不出庭导致许多案件无法查明。案件无法查明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案件久拖不决。甚至导致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行政听证(Administrative Hearing),作为行政程序法的一项核心制度,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听证泛指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意见的程序。狭义的听证特指行政机关以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当事人意见的程序,也称审判型听证。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探讨行政听证。听证制度的本意在于通过正当的行政程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减少行政专断。那么哪些行政  相似文献   

20.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近几十年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1996年3月1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行政听证制度,该制度是我国行政程序现代化与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所谓行政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决定前,给予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证据及反证、对质、诘问证人的机会,然后基于听证记录作出决定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听证制度的灵魂是公平、公正,“公平”侧重于保证双方当事人的知情权,尤其是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运用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