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国平 《理论月刊》2010,(8):112-114
行政裁决是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纠纷解决方式。对解决一些特定民事纠纷,行政裁决具有独特的功能,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行政裁决存在着诸多制度瓶颈,直接影响其和谐主义功能的发挥。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制度和日本的形式当事人诉讼制度对完善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发挥行政裁决的应有功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铮 《岭南学刊》2008,(4):67-70
行政处理曾经是我国环境纠纷处理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当前环保制度与非环保制度的各种缺陷,使我国环境纠纷处理格外困难。为此,应构建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模式,该模式包括:完善环境行政复议制度、环境行政调解制度和环境行政裁决制度,增加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突现环境纠纷的投诉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环境污染损害的风险赔偿基金及责任保险制度等。此外,还必须尽快制定《环境纠纷处理法》。  相似文献   

3.
委托人民调解是公安机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借助社会力量调解处理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微违法案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新举措。公安机关要深入研究委托人民调解的功能定位、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不断发展与完善委托人民调解制度,释放公安行政调解功能,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特优势,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  相似文献   

4.
医患纠纷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主要是大中城市不断发生且逐年增多并处于高发状态。有效遏制或减少医患纠纷,必须完善医患纠纷的立法调解和鉴定制度,从提高群众的医疗常识入手,不断提高医疗救治和医疗管理水平,形成医患纠纷化解长效机制。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必须修改,重新规范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从而为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徐黎明 《前沿》2010,(22):83-85
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事纠纷的种类在多样化,内容在复杂化,为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选择.行政机关亲民性、专业性、高效性的特点,使得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将成为我国现阶段最重要、最有效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6.
陈丹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0):34-35
信访作为中国一种特有的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演绎了解决社会纠纷、监督政府行为、沟通行政主体与民众之间关系等诸多角色、然而在新时期信访制度却遭到了质疑和冲击。关键在于缺乏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且真正有效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为此.当务之急是将信访制度纳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ADR)框架.从而更加高效、便民地化解社会纠纷。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2,(4):94-94
卢护锋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在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发展历史中,其基本功能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内部监督和自我纠错。在当下行政纠纷日益激增的情形下,这种功能定位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已逐渐显现,因此,行政复议的基本功能应当向解决纠纷转变,以实现制度存在与制度效能的正向关系。功能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当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于纠纷解决之后,独立性的复议机构、司法性的复议程序以及多元化的复议方式便是其应然内容。  相似文献   

8.
牛杰  ;任云仙 《求索》2014,(4):164-168
民国后期,随着选举活动的展开,选举纠纷不断出现。从司法档案看,民国后期选举纠纷有资格纠纷、名单纠纷、公告纠纷、投票纠纷、票教纠纷等。纠纷解决途径包括行政处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但案件处理后大多未能达到控诉者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控制下宪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论行政协助的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有限性和管理事项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建立和完善行政协助制度是解决此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在对行政协助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构建行政协助的实施程序以及行政协助纠纷的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10.
行政调解作为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制度内容之一,其规范有序运作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必须重视行政调解.应当通过加强立法.不断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行政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接踵而至,我们只有从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予以完善,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方可从容面对。其中,法制上的完善离不开对法学理论的研究,尤其需要以发展的角度深化对行政应急原则、行政主体制度、新型行政行为、行政协助制度、行政责任制度、特别权力关系以及行政法的国际化等诸多行政法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政府作为国家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和示范者,在诚信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政务诚信一旦缺失,势必误导、诱发、膨胀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缺失。政务失信加大了国家的政治成本、管理成本、社会成本和道德成本,加据了信任危机、降低了行政效率、影响了社会和谐、导致了道德滑坡。所以,要切实解决我国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入手,这本身既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同时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争论,一直是行政法学者争执比较激烈的问题。我国关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认识一直深受前苏联“行政管理原则论”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接受欧美国家“控权论”理论,进而开始从制度层面构筑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基本原则应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为侧重点,包括行政法治原则、行政公开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14.
警察队伍管理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载体,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警察队伍管理的基本点是警力,出发点是素质,归结点是效能。在队伍管理系统中,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监督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警察队伍管理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客观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界定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盛举 《思想战线》2002,28(2):21-25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 ,依照法律规定专门从事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维护等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的总称。它具有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职能性、法制性等特征。根据是否依仗行政权力来推动管理活动 ,可以把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分为行政性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和社会性公共事业管理组织 ,它们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活动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行政越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临宏 《思想战线》2002,28(1):125-130
行政越权是行政主体的积极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定的职权范围的一种行政行为和行政状态的综合体。在上级行政主体是否会超越下级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的问题上 ,要注意区分上下级行政主体之间所处的相互关系。在领导关系中 ,上级行政主体行使了下级行政主体的职权 ,不应当构成行政越权 ;而在指导关系中 ,上级行政主体行使了下级行政主体的职权 ,则构成行政越权。对行政越权的救济应当从抽象行政行为越权与具体行政行为越权两个方面进行。对抽象行政行为越权的救济包括权力机关救济和行政机关救济两个方面 ,对具体行政行为越权的救济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宋惠芳 《桂海论丛》2006,22(2):43-45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乡镇政权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行、公共产品的市场化趋向、新的管理理念的冲击,乡镇政府已有的职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对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是其解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识别分类是政府工具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依从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基本逻辑关系,在学界已有分类基础上,以规范作为基点,可以将法律、政策和制度作为同一类型的政府工具;基于行政法的特殊功用和与政府规制存在诸多交集的双重立意,可以将行政执法单列出来作为一类政府工具;此外,以非强制性作为主要特征,可以将市场化工具、社会化工具、道德教育工具和文化宣传工具归为综合性的政府工具。运用政府工具的重点在于选择,要控制好选择匹配的各种影响因素;要学会辩证思维,认真分析工具运用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提升工具使用效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建新 《桂海论丛》2002,18(3):43-45
公共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是政府组织 ,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最高代表者不应具有自利动因。而事实上政府组织因其具有“经济人”特征 ,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这种特殊利益往往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突出 ,并由此而产生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因。必须通过控制政府组织的自利动因 ,来规范公共行政行为 ,以达到保证公共行政行为在规范化轨道上健康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做贡献,既是人民政协的内在要求与优势所在,又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人民政协应当找准工作的角色定位,当好科学发展的促进者、制度建设的推动者、民生幸福的守护者、社情民意的代言者,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促进科学发展、推进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