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犯罪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赔偿义务人因为自己的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 从而通过财产赔偿等方式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在刑事案件中,当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时,被告人的行为就不仅仅只触犯了刑法,同时还在民法上构成了侵权。从现有刑事、民事法律制度看,犯罪类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犯罪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春 《前沿》2011,(2):113-115
近年来,第三人(间接受害人)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在我国越来越多地涌现。对此类案件,受理法院在处理结果上有很大不同,包括是否支持其赔偿请求以及损害赔偿范围上,都存在很多争议。学术界也分歧颇多。文章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对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社会限制因素进行了批判分析,认为: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正当性问题,无论从表层技术原因还是从深层社会原因来看,完全、武断地对此予以否决,至少是有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中国性骚扰案件的评析,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应该完善中国性骚扰损害赔偿制度:除了精神损害赔偿,还应该增加工资和预期利益等补偿,并且将惩罚性赔偿制度纳入职场性骚扰的损害赔偿中,给与受害人充分、合理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剑涛 《前沿》2005,(9):127-128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在民事侵权诉讼中受害人可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不允许受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既不符合立法精神,又不符合保护人权的逻辑。因此,应当构建既符合刑事诉讼特点又与民法相协调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交通肇事类刑民责任竞合案件中的刑民关系存在误解和混淆,对刑事责任是否影响精神损害赔偿认定因而存在不同处理方式;加上对《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适用较为混乱,导致司法审判中诉讼方式、诉讼事由、刑事罪名等都可能影响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因此,实务审判中需要厘清刑民规定的衔接适用,明确刑事责任不能替代精神损害的民事赔偿权利,统一刑诉司法解释适用,坚持交强险中赔偿受害者精神损害,以逐步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表示,人民法院在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要慎重稳妥,对于过高数额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一般不予支持,以限制滥诉行为。李国光说,此类案件的赔偿数额应当合理,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确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目的在于抚慰受害人,教育和惩罚侵权行为人,在社会上树立起尊重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法律意识及良好道德风尚,所以,赔偿数额要切合实际,原则上不宜过高。他强调指出,人民法院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要严格把握赔偿范围。 不支持过高额…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亟待完善。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健全精神赔偿的诉讼程序保障机制。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除了《民法通则》已有规定以外,侵害生命健康权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侵害隐私权、自由权、贞操权等人格权及有关身份权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侵犯财产权或违约造成损害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对象应是所有因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损失的民事主体。应构筑精神损害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障程序,以全面充分地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8.
近日,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法院判决一起造成3死2伤的交通肇事案件。在受害人家属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的情况下,陕县法院以"被告人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为由,对肇事司机"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当事副庭长称自己当时"眼睛花",才将案件判错了。  相似文献   

9.
张媛 《前沿》2005,(5):132-134
精神损害赔偿, 长期以来是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对它的理论研究过去多局限于单纯的民法领域。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 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 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 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10.
陈思 《政策瞭望》2004,(6):28-30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于2004 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解释的出台,规范了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确保了受害人的损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补偿,从而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填补了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具体操作标准上的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11.
《政策瞭望》2004,(2):28-29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具体操作标准上的法律空白将被填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表示,制定这个司法解释依据的司法价值理念是:让无辜的受害人能够得到司法救济;让无视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侵权人承担责任和风险。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和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接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玉青 《理论月刊》2012,(2):173-176
食品大规模侵权在我国此起彼伏,给大量受害人造成人身、财产、精神以及其他权益的损害,而行政的过分干预导致侵害人迅速破产、倒闭,司法的消极状态以及对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立法缺陷,使消费者怠于提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诉讼。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须建构完善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激励消费者提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诉讼,以期制约食品大规模侵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历史性的社会大变革,人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逐步增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为:损害赔偿案件达1200多万件,在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仅次于婚姻家庭案件和债务案件,位居第三位。在损害赔偿案件中,引起社会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又是其中占相当比例的人身伤害赔偿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人们正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人民法院判决人身侵权的加害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多少数额的金钱才是公正、合理的。以往执法者,由于缺乏适用法律.实体处理不宜确定度量,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人身伤害赔…  相似文献   

15.
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人民法院一般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死亡和残疾赔偿金上采取不同的标准,这意味着在同一起人身损害赔偿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可能因身份的不同而得到的赔偿有较大差别.人身损害赔偿的同命不同价规定,显然与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精神相违背,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逐渐重视了对公民精神利益的保护。本文拟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范围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一、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原则是确定加害人赔偿范围的准则,也是指导和制约国家司法机关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准则。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所适用的原则有:全面赔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交通肇事案件的频发和查处交通肇事案件的难度加大,心理测试技术运用于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也越来越多。在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中,心理测试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技术搜寻和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人;二是可以运用心理测试技术识别推卸责任的驾驶人员;三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技术协助交通肇事案件的责任认定。由于交通肇事案件的特殊性,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交通肇事案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由于国家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人身权利遭受损害,精神受到创伤。在《国家赔偿法》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趋于完善,更好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个标志。但《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过于笼统,致使在实践运用中出现困惑,因而有必要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再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9.
斗拉 《前沿》2014,(19):95-96
《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当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权利遭受侵害时,为保护其权益,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这充分说明,在民事侵权领域,凡涉及人身伤害案件都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本文试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分析,促使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赔偿首先出现在民事法律制度中,但国家侵权行为也会给受害人带来精神痛苦。完善国家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体现了宪法的基本精神。构建赔偿制度要在遵循一定原则下,确立赔偿范围和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