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永纯 《传承》2011,(13):29
信息社会,博客、微博、播客、论坛、贴吧、搜索引擎、网站、网络报纸、移动多媒体、虚拟社区等以数字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媒体浪潮扑面而来。强大的交互性和内容聚合的爆炸式传播效果为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新媒体给中国政治领域带来的不仅是新的话语方式,更促使政府施政与民主监督方式发生变化,迫使官员与百姓互动方式重塑。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新形态,具有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开放度高的鲜明特点。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易使事件升级为高校危机。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量及公众影响力,使高校危机公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讨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成因及类型,探讨其公关策略,为高校危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新媒体传播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共同发展,是解决当前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党建工作问题的关键路径。可以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吸取其中的积极力量,加强教育培训,促进新媒体传播与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林秀梅 《传承》2012,(11):62-63
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使得今天信息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新格局。电视新闻在这场新媒体大战中能否保住阵地,关键在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合新媒体,努力构建一个个性鲜明、互动良好、服务功能齐全的电视新闻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5.
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资讯时代的我国公共行政需要走出与媒体传统关系的误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地认识与媒体关系的本质,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开展行政传播,构建和谐互动的媒体关系。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在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推送内容单一且速度慢、频率低,界面设计单调、功能不齐全,推送内容不适合非学术读者群体,缺少互动和回应等运营困境。究其原因则在于,期刊学术性与碎片化阅读之间的矛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体制局限导致期刊新媒体人才匮乏,以编辑为主的运行方式忽视了作者和读者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必须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对文章进行深加工,建立符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的评价体系,建设学术期刊新媒体人才队伍,探索编辑、作者、读者三方互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相对单一的主流媒体,转移至信息海量、信源开放、交流互动的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提供资讯为主的移动终端应用产品,成为大众了解外界信息、参与信息传播、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类别,城市形象传播也必须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来实现传播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带来了以开放平等、独立自由和双向互动为特点的传播机遇,但同时也衍生了以信息碎片、机械复制和资本逻辑为代表的现实问题。以新媒体发展现实为依据,切实把创新优化道德教育、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研究目标,坚持立足实际,主动剖析新媒体条件下中国道德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将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意义。认清并适应新媒体的这种发展实际,探索新媒体条件与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结合,坚持聚拢碎片、个性体验和风气转变的"组合拳",是新形势下创新优化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教育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呈现出内容复杂多样,方式开放互动,受众广泛普及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影视精品和红色基地文化建设,丰富传播内容;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创新传播形式;坚持系统规划和循序渐进,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新媒体传播与民主党派思想建设(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传播特点。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形式。从传播网络角度说,它包括有线互联网、wifi互联网、3G和4G移动互联网。从传播终端的角度看,它包括以PC为终端的媒体、以笔记本、平板和手机等载体为终端的移动媒体以及户外媒体等。新媒体主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传播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传播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强有力的育人工作平台,以其点对点精准推送、开放包容、实时接纳互动等特点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江苏警官学院新媒体矩阵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新媒体矩阵在引导、影响和传播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和发展应采取定位准确、原创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手机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体作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也已经成为高校宣传的重要阵地,担负起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需要以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受众导向、立足"五度"传播为出发点,增强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了新条件,它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资源、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条件下,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遵循主导性、开放性和渗透性原则,依托自媒体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运用大数据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建设宣传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并有力影响社会舆论热点事件的发展进程,这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2011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更加全面纵深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渗透更加紧密深入,  相似文献   

16.
将新媒体技术融入"红船精神"传播,既是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红船精神"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新媒体时代下"红船精神"传播的必然要求。借助新媒体能有效突破传统传播途径下的局限性,提高受众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增强"红船精神"的时代感,并使"红船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基于此,本文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当前"红船精神"的传播现状,并针对"红船精神"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困境与乏力,从传播内容、方式、主体、受众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危机"为例,回顾了因"郭美美"微博炫富照导致的中国红十字会长达半年的舆情危机传播事件发展历程,并运用危机公关5S原则对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公关的应对情况作了评价;梳理了危机发展过程中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效果,总结了危机舆情呈现出的信息扩散多元化、信息互动共享快以及信息传播失真等发展特点;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应对网络危机的新媒体公关策略,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在危机潜伏期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危机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在危机恢复期进行公关传播活动以重塑非政府组织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公安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实现与公众之间更有效的互动。公安政务抖音号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可以也应该成为公安宣传工作中的助力工具。公安政务抖音号的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形式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在其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内容缺乏深度、影响力范围有限、管理不规范、缺乏整合互联等问题。未来,需通过加强内容上的把关、管理上的规范、多渠道扩散传播范围、互联融合等策略,提升这一公安新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开展网上思想引领的突破口,应掌握传播策略、坚持平等对话、开展调查研究、创造互动参与,以构建网络团青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网站传播的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维伦  李岩 《前沿》2011,(13):193-196
红色网站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红色网站传播的实效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密切联系。本文结合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分析数字技术革新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高校红色网站传播实效性提高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正确处理"红色"要求与网络特性关系,加强适应大学生网络产品开发,促进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充分发挥网络分享与互动功能,增强网络吸引力与凝聚力等方面提出了增强红色网站实效性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