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法律神圣,至大至公,藐视践踏,法理难容。法律为治国之利器,无规矩不成方圆,守法纪才有安定。法治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石,更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保驾护航。法治中国的建设正乘风破浪,这其中离不开思想灯塔的定向领航。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的精准把握,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广大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要融入国家法治进程,需要充分调动本土资源,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法治建设路径. 一、促进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有效互动 法治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现代国家,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规则,发挥着定纷止争、维护秩序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国家法律外,还有许多其它能促成秩序的规则,如道德伦理规范、公司组织章程等.在广大民族地方,更是存在许多各民族同胞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法、习惯法,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地调整着社会关系,被当地居民自觉遵守或依托于一定民间力量得以"执行".例如在云南省内一些傣族聚居的地方,对盗窃者的习惯性处罚方式是罚其"洗寨子",即请全寨人大吃一顿;在四川省的一些藏族聚居地,即使杀人者已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受害者家属还是会以民间普遍认可的方式向杀人者及其家属追索一笔"赔命价";在贵州省的一些苗族聚居地,违反社区行为规则者,会被村寨处以罚100斤肉、100斤米、100斤酒的"罚3个100"的处罚.这些民族习惯法,有的与国家法律规定相冲突,有的则与国家法律的调整对象相重合或与国家法律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相契合,如何处理二者间的关系是民族地方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韩慧 《青年论坛》2010,(4):10-14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能够为实现和谐社会设计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与和谐社会构建不相协调的因素。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法治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十五大报告时,有不少读者问:为什么十五大前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仅隔一年半后,十五大报告中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方略?法制和法治是什么关系?法治和人治有什么区别?笔者认为,法制和法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法治是和人治相对立的,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代替“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党思想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法制”一词,古已有之。付L记·月令篇》中说:“命有司,修法制。”《管子·法禁》…  相似文献   

5.
在初二、高一以及高三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涉及法治和法制两个法律概念,现将它们的异同作一比较。一、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不同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其复杂性在于,首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主治”,与人治思想相对立;其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原则体系,奉行“法律至上、严格法定、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分权制衡”等原则;再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制度体系,其制度化的表现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主要有:权力制约制问题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等。由此可见,法治包…  相似文献   

6.
加民 《今日浙江》2008,(18):18-18
嘉兴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省委建设“法治浙江”决策部署,把“法治嘉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思想和科学命题,实现了法治轨道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完美融合,标志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法治思想引领,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奠定法治之基、修通法治之路、铺就法治之轨、畅达法治之道,更好地发挥法治轨道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晓群 《云南人大》2006,(10):14-17
边疆民族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意充分利用韦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为增强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法制”一字之改意义非同一般:法治必定以民主为前提,它与专制相排斥;法治按其本意首先是“治官”、“治吏”的;法治概念的提出,直接针对的是“人治”。由人治走向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法治评估在中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民族地区法治评估是法治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法治地方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但是,民族地区法治评估仍面临缺乏地方性知识建构、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与技术和科学严谨的监督管理机制等问题。民族法治评估的实现进路在于树立科学的法治评估观念、挖掘民族性地方法治资源、拓展定性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积极推进各民族成员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法治落后现状进行分析其现状成因,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之上探寻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路径和思路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此期待能够为我国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增加一分力量。  相似文献   

13.
尹培培  葛军伟 《群众》2023,(20):42-43
<正>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溧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要求,高标准全方位推进依法行政。2022年,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也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相似文献   

14.
李阳 《重庆行政》2015,(4):62-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活动。其最根本内涵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  相似文献   

15.
江海洋 《群众》2008,(6):48-49
所谓“法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一个国家、地区,并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首要倡导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法治精神就很难延续传承,更谈不上提高社会法治化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法治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法治文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法治政府是一种理想的政府运作状态,是一种与国家政治图景、法律实践运作、政权架构息息相关的制度设计。法治政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使得法治政府建设可控、可测和可预期,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操作,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对于民族地方法治政府的指标体系构建而言,我们既要对其进行本体追问,又要对其实践样态进行考量:一方面要有效回应法治的核心要素,充分挖掘民族地方的法治资源,积极推动民族成员的参与,实现指标设计的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实现设计理念从"目标考核"到"绩效评估"的转变,在路径面向上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推进型有序地迈进。  相似文献   

17.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创建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环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特征,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存现有自身特点。全面建设法治社会,事关恩施州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为此,本文试图从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探索恩施州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法治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推进,紧密结合中国法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鲜明时代特点、严密逻辑结构的习近平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特点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对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人治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统治方式和政治体制中两个对立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人治时代占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人治的历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统治方式,人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必将被法治取而代之。实现法治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不能因法律的质量问题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须克服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至上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相矛盾;法律至上也并不等于法律万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