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立以来,给领导送点烟酒、领导收点烟酒的现象,始终没有提到“上纲上线”的地步,以至一些领导把这类事情视为小菜一碟,甚至在民主生活会或自查自纠时常直言不讳地称:有人送“红包”我没要,烟酒我是收过的。言下之意,收点烟酒算什么?  相似文献   

2.
对于医生收取病人的“红包”,卫生部曾明文予以禁止。然而,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吴博威发出了不同声音:不必将红包概念负面化,很多病人在术后是出于对医生的感谢才送红包的,红包可看做医患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应被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3.
<正> 名片是什么?年夜饭是什么?告诉你,它们都是“对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策”。春节前,反腐败部门发出了严禁送收红包或有价证券的通知,一时之间,风声很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有人想出了“锦囊妙计”,送的人设计一套不同规格(也就是代表不同币值,上万、数千、数百不等)的名片,大大方方地在握手之际送给“必须送”的人,收到名  相似文献   

4.
狠刹公款吃喝玩乐风,是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之一。由于动了真的来了硬的,这股歪风在不少地方已有所收敛。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唯有“红包”仍“走红”。民众谓之:“红包”猛于虎;呼唤:不可低估“红包”的危害性。“红包”原先主要用于民间的礼尚往来,是亲朋好友逢年过节或喜庆大事“送人情”  相似文献   

5.
天下     
《人民公安》2010,(23):6-7
<正>哥伦比亚麦德林市发生山体滑坡约200人被埋"红包问题是温水煮青蛙,腐蚀了不少干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为治理公务人员收送红包的问题,重庆市今年4月以来鼓励公务员主动上交红包。截至10月底,全市公务人员主动上交红包5500多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观点看法     
《观察与思考》2006,(20):15-15
你不收我红包,说明你心里没底,没有这个水平,连红包都不敢收!——一位患者给医生送红包被拒绝,患者立刻转院。医生问其原因,患者如此解释。你不结婚,我就死给你看。——婚期延迟,广州白云区一痴情女割喉身亡。初一学生书包重量已经达到9.6公斤,而他们颈部所能承受的重量仅为5公斤。——现在中小学生不但要承受学业的负担,还要承受身体的负担。我最讨厌无证驾驶,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沈阳青年大街街边一块宣传牌上的宣传语。中国电影从没这么媚外过。——王朔评价中国电影现状。“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使你踏步;“干多少活,挣多少钱”使你进步。——某老板对员工的攻心术。  相似文献   

7.
一年前,陈水扁宣布“终统”,即“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做、“国家统一纲领”终止适用。一年来,他疯狂推行“去中国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今年春节,陈水扁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送红包,印上了“台湾,最  相似文献   

8.
崔鹏 《中国减灾》2011,(2X):54-55
<正>我猜我的侄女对我的印象肯定不太好,除了在过年的时候我给她的红包是全家最吝啬的以外,有一次我甚至想在红包里拿张纸写上"在别人贪婪时我们应该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们应该贪婪"之类的理财格言来代替钞票。我觉得理财格言对于下一代来  相似文献   

9.
樊雨良当医生时,是个患者信任的医生,他不仅拒收“红包”,还多次给病人送“红包”。一次,医院收治了一位外地的18岁特困病人。她母亲早逝,姐姐毕业待岗,全家只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上高二时她开始长期发烧,被迫休学。父亲带她跑遍了当地的医院,仍高烧不退。迫不得已,全家来到上海。为了治病,她家中早已负债累累,樊雨良得知了这个情况,发动医护人员捐款。当1000元的救命钱交到病家手中时,他们感激得不能自己。近年来,樊雨良为特困病人先后捐款7000余元,这在医药费居高,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风气中,无疑是一股温馨的清风。樊雨良作为医院…  相似文献   

10.
魏树林 《传承》2012,(13):40-41,67
开展治理收送“红包”、超标准使用公务车、违规经商办企业“三项治理”工作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清正廉洁的形象大有裨益。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加之违规收受“红包”、超标准使用公务车、领导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等问题的普遍性、顽固性,决定了“三项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为了确保“三项治理”工作成果,亟待我们建立“三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腿与红包     
这是一则生活中的黑色幽默。 故事发生在某省某埠。一天,有人因车祸大腿骨折而火速被送医院急救。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本为医院之神圣职责,然而伤员被抬到医院后呼号了老半天还没有人理会。虽有家属再三催问,但医生总是漫不经心地说:“观察一阵再说吧。”患者家属急成一团,怨艾不已。在一旁的一位患者看不过去,给患者家属指点迷津:“你还不赶快打点那个?”伤者家属这才恍然大悟:“那个”不是别的,乃“红包”也。于是凑足人民币装入“红包”“伺候”上去,果然奏效,伤者很快就被安排上手术台。 红包保住了大腿,就是这黑色幽…  相似文献   

12.
影片《焦裕禄》中有一组感人的镜头:焦裕禄在大年三十晚上,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当他来到两位老人家时,握着老人的手说:“我是您的儿子,来看您老人家啦!”老人感动得只抹泪说不出一句话。像焦裕禄这样,逢年过节向下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中的好党员、好公仆不胜枚举。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他们都是杰出代表。与此相反,逢年过节向上跑的事也屡见不鲜。花公款、坐公车,不远千里给上级拜年者有之;买重礼、送红包,登门造访者有之。到了年节,一些地方把“给领导送温暖”当作头等大事,想方设法给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意思意思”。他…  相似文献   

13.
“红包儿”的流行,据说先来自港澳地区,接着就从南方沿海城市普及了全国。每月发红包儿,是老板对职员工作的一种承认,也是一种选择。很可能你领过这个月的红包儿下个月就被炒了鱿鱼,也可能你的红包儿里比上个月多了一份奖励。发红包儿有时候比我们发工资还要合理些,在机关工作,除去官职、职称、年限之外,其他干好干坏一个样,不需要单个儿去领红包儿,谁领多少工资基本上都是公开的。为了与众人不一样,某些人不去拼命工作,因为干得再好也不会涨工资,而去拼命捞官职、捞职称。为捞到这些,又不得不拼命给人送红包儿,造成了不少“…  相似文献   

14.
于浩 《中国人大》2013,(7):14-15
"我发现无论是司法话题还是民生话题,最终都会引出道德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时,有人认为是奸商自身没有底线,有人认为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能以偏概全,还有的认为是监管不力;再比如,为什么我们这么地大物博的国家,老百姓要从香港或其他国家购买婴儿奶粉?为什么有的病人在手术前总是要给医生送个红包才会放心?……很多问题,让我也很困惑。"全国人大代表方青告诉记  相似文献   

15.
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每逢佳节,大家互相表示问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几年,一些“表达心意”的礼金名目越来越多,不但红白喜事要送,节日也成了收送礼的借口,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别有用心的行贿者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大送红包以建立“感情”,而有些领导干部抱着节日收礼不是受贿的念头,被行贿者们一点点拉下水。  相似文献   

16.
“毕业典礼”上赠“红包”“今天,在座的六位同志已经圆满完成了挂职任务,即将从人大这所政治文明建设的大学校‘毕业’。临别之际,我为每人准备了一个‘红包’。”正说着,龚学平主任果真拿出六个红色信封赠送给每位挂职干部。“志存高远”、“无欲则刚”、“宁静致远”……,挂职干部们纷纷打开“红包”,顿时翰墨飘香、满室生辉。看到龚主任为自己亲笔书写的条幅,大家十分惊喜和激动。  相似文献   

17.
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每逢佳节,大家互相表示问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几年,一些“表达心意”的礼金名目越来越多,不但红白喜事要送,节日也成了收送礼的借口,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别有用心的行贿者也在利用这个机会大送红包以建立“感情”,而有些领导干部抱着节日收礼不是受贿的念头,被行贿者们一点点拉下水。  相似文献   

18.
白杨林 《群众》2015,(2):76
<正>前不久,江西省纪委对5起违规收送"红包"问题发出通报。通报强调,春节将至,各级党委、纪委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和省委有关要求,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节俭清廉过节"。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包红包、给压岁钱本是中国的传统年俗之一,"红包"代表着长辈对晚辈节日的美好祝福,也渲染出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红包"蔓延盛行于人情交往之中,使得"礼尚往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说,赌博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特殊时段最容易降生和诱发。个别有赌博嗜好的党政干部认为,春节期间玩玩一把,纯属娱乐,不必深究,无伤大雅。当然,春节期间真的是为了娱乐和游戏去“玩玩一把”,那倒也无懈可击。可惜这所谓的“娱乐”和“游戏”却变了味:成百上千的现金交割,一个轮回一个轮回的你输我赢;从家里赌到家外赌,从境内赌到境外赌;从小赌、中赌到大赌豪赌,春节俨然成了“赌节”,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上有所好,下有所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趋附权势,或投其所好赞助赌资,或借春节送“红包”为“正常礼仪”…  相似文献   

20.
当你看到这篇拙著的标题时,你千万别误会,为什么又用起有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其实这是一家报纸半个版面的广告,题目是“热点追踪,××市人民热爱毛主席,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上了点年纪的同志都知道,对四十岁左右的同志有必要提一下,在那个特殊的“文革”年代,女儿出嫁用毛主席著作当嫁妆;亲朋好友来往时,送毛主席语录;单位领导在看望下属时,送毛主席选集。那时报刊杂志发表我的拙著时,已不给稿费了,而是寄给我一本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觉到“人人争抢毛主席黄金书”这句话特像“文革”时代的语言。就是这家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