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2.
沈善增 《传承》2011,(19):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许多人把律师与"打官司"等同起来,一说起律师,浮现在脑海里的往往是他们在法庭上雄辩滔滔的形象。这实际上是一大误解。律师的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去法庭,而是做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工作,将可能会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清除各种和法律相悖的事故隐患。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使律师业务的重点从"打官司"转向社会各行各业的  相似文献   

4.
法律人子产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0,(14):52-53
公布法律,这是现代社会法律实施前的必经程序。法律公布出来,就可以为老百姓所知悉,老百姓明了法律的规定,就可以用它来保护自己。在当今中国,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不少人会依据法律去打官司,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推上了被告席。于是有人感叹:法律正在改变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改变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改变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为此,我们得感谢子产。  相似文献   

5.
邓进  楚子 《政策》2002,(3):52-53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旧中国司法制度的写照。如今,在黄石市,有一个人专门替无钱的人打官司,他心中有个理念:如果平等的站在法律面前的权利都不能享有,公平与正义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道德约束”作为“良心戒尺”,与“法律威慑”功效一样,也可以防罪于未然,止罪于罪中,警醒于罪后。一言以蔽之:道德约束可以使犯罪动机中止、犯罪过程中止、罪后心理抗拒中止。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人的“道德良心”抑止犯罪,最大限度地使人的非道德意识和行为不突破法律的底线。  相似文献   

7.
<正>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  相似文献   

8.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9.
陈青松 《理论月刊》2007,3(1):183-185
道德底线主要是指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不能违反的基本的规则和不能逾越的基本界限,是维系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标准。面对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突破的道德底线,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应当选择的荣辱观和道德操守,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遵循而不能逾越的社会道德底线。我们应当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行社会公德法纪化、建立严格的社会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强者带头示范等举措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社会主义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0.
尊不尊重长者,喜不喜欢儿童,关不关照女士,是人类品德的底线,也是人类文明的底线!当你能用全世界公认的礼节标准首先约束自己,并审视别人的时候,你才可以称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品位的人。  相似文献   

11.
王玉玲 《前沿》2014,(3):81-82
食品安全既是保护民生的底线,也是食品产业的社会责任底线,作为社会公共问题,需要依法治理。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食品安全离不开法律保障,回顾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历程,剖析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现行法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道德自古以来都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们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有的人认为法律是最重要的,至于道德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当前,短视及风险偏好是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培育具有长远的眼光,有发现并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有遵守法律的底线,有风险把控能力,有持续学习能力,足够自信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道德领域出现了道德功能退化、地位弱化,道德失范和社会集中性矛盾剧增,道德底线失守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借助法治治理途径解决道德领域内的突出问题不仅是顺应法治社会发展、弥补道德约束柔性力量不足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道德与法治的同步建设。应加快道德领域内立法工作的步伐,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纳入法律调节范围;加大对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法治治理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秩序,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滑坡,抑或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提出,这些事实反映出"我们社会生活的底线在失守"。对孙教授的访谈,旨在反映我们的社会生活底线被突破的原因和应守卫的底线。  相似文献   

16.
网络行为作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实践途径,是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是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型主体行为。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一种延伸,面临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重制约。把握好网络行为的底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文章主要围绕网络行为底线确立的基本要求、底线的范围与保障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网络行为作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实践途径,是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是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型主体行为。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一种延伸,面临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重制约。把握好网络行为的底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文章主要围绕网络行为底线确立的基本要求、底线的范围与保障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宣传》2006,(8):24-24
近日相关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博客的本质就是媒体,不能突破法律底线”。“网络与传统媒体在本质属性上没有区别,各项关于言论尺度的法律条款对网络媒体同样适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陈际红说,“网站进行信息传播,实际上获得了网络行政部门给予的权利,它同时必须承担相应义务。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的一部分,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删除超出文明用语范畴的贴子,是博客管理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正>法官之所以为法官,就应在断案时收获正义,在做人时收获道义,而这样的收获比任何“金钱收获”都重要。离法律越近的地方,越需要道德;离权力越近的地方,越需要良心。因为没有道德的司法法律是恐怖的,它会让社会公正的最后底线崩溃;因为没有良心的权力力量是凶猛的,它会让社会公平的初始规范坍塌。这是让人惊怵的消息:2006年6至10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先后5名法官被中纪委、最高检“双规”或逮捕,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公民、法人之间发生各种纠纷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越来越多。但人们只知道去法院打官司、讨公道,一般不了解打官司如何收费。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