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注意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媒体与受众连接的桥梁,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必须抓住受众注意力这个关键,在新媒体中要发挥国家传播体系的强大功能,整合全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做大做强新媒体;要尊重媒体规律,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效应,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脉动,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并以思想的力量增强受众注意力,通过注意力的聚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被学习”向“高认知、高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介之变必然引发受众接受心理的诸多变化,重视和研究这些变化是媒体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面对当下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媒体应该尽力满足受众对事物真相的需求、改进叙事方式的需求、重塑媒介话语的需求、参与传播过程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变化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的复杂性,既要讲适应受众心理变化,也要讲责任和担当,防止被市场“绑架”,从“媒介中心主义”堕入无原则的“受众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刘洋 《前沿》2015,(1):130-132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纸媒到电台、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的革新带给大众越来越满足的感官享受,从读到边看边听,再到即时获取,大众的生活充斥着庞大的声色娱乐。当大众开始主动寻求新的传播媒介时,人们的生活由主动的获取信息变为声像图形的被动接纳,失去了直接的人际社会交流,甚至失去了对媒介工具和产品的选择能力。大众缺失的是对媒介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属于媒介,产生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当中。新闻界是一个秉着真实客观原则来反映给受众的媒介平台,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毁誉参半。新闻人作为一级大众传播,面对媒介素养的缺失和教育,新闻人所承担的必是社会舆论导向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赵振祥 《前沿》2008,(12):F0003-F0003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下去,各种媒体开始取长补短,进行融合,走上媒体融合之路。媒介融合成为当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新闻媒体如何实现转型,如何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成为时下新闻理论界和新闻业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之下,传播者权力的一部分让渡为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能力,这种信息交互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广告传播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新的广告传播形态中受众参与了权力的再生产,使广告传播的权力关系进一步隐蔽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播新技术以及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的影响,受众需求以及大众传媒的运营策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如何在传播新技术条件下重新聚合日益碎片化的受众,公民新闻的发展为此提出了很好的进路。公民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和对公民切身利益的关注满足了社区邻里议程融合的需要。媒介在此条件下也提出了"媒介社区化"的经营策略。公民新闻在参与者的自我赋权中加深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以及行动力,从而使社会整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其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传播弊端.传统媒介在新媒体语境下局限日渐暴露,但是优势犹存.二者可以从媒体形式互补、信息共享、信息传播和吸引受众关注等方面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是“速度”与“信度”、“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加强新旧媒体的融合有利于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和线上线下有机统一的社会舆论空间的打造.  相似文献   

9.
刘敏  杨磊 《青年论坛》2006,(6):131-134
正如离开了读者的阐释,文本的意义就无法实现一样,让受众难以解读和接受的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播者要放弃只从自己的视阈出发进行传播活动的做法,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受众的视阈;根据受众反馈,调整后续工作;让受众充分参与,建立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的视阈融合。着重于受众接受状况的同时,要避免走极端,避免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10.
论新媒介生态下受众、媒体和社会的多维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必鲜  蔡骐 《求索》2011,(6):212-213,209
媒介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是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方法。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再现与还原,而是基于受众、媒介和社会三者互动共同协商的结果。在新传媒语境下,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以受众、媒介和社会三者的多元互动构建了丰富、具体而复杂的传媒生态。媒介生态学为我们探讨新媒介生态下受众、媒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陈燕 《求索》2008,(6):186-187
新闻故事化文本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引入故事性元素对新闻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为受众提供了解读新闻事实的“另类途径”。然而,新闻故事化在媒介的新闻实践中渐渐步入了娱乐化的误区,产生了一些不良效果。为使新闻故事化健康发展,需要媒介尊重新闻基本规律和文化核心价值,强化党和政府的新闻监管职能,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时代的降临提高了地方政府讲故事的难度,同时也加强了地方政府利用新媒体讲故事的迫切性。这要求地方政府在讲故事时,一方面需要遵照故事本身的逻辑来演绎故事情节;另一方面更需要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积极顺应新媒体潮流。政府与受众之间的尴尬状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请您谈谈全媒体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形式的改变对原有媒介素养提出新的课题,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也在不断消解和挑战现有媒介素养的体系和内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媒介素养体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和特征,研究媒介素养的必要转向,将对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思想工作》2008,(11):23-23
郭五林在《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传统传播模式的理论前提是建立在传、受分立的基础上的。以传、受为界来划分传播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大元素,实质上是对媒介和受众的人为隔离。当前的传播实践正在渐行渐进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种界限进行模糊、消融直至清除。传受互动与融合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批判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杉 《思想战线》2011,(Z2):298-30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的发展态势,使得新媒体不仅对传媒领域有重大影响,对于社会发展亦产生了革命性作用。越来越多的信息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各种数字媒介渠道被传送到受众。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受众,常常是新媒体的尝试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态环境"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和认知世界,并由此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重要"依据".新媒体因其交互性、延展性、分众性和融合性,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去权力化、"宏内容"向"微内容"转向、话语泛在传播和加速环境化等特点.对此,应当从引导新媒体客观反映现实环境、与传统媒体"拟态环境"融合互动、提高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促进新媒体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张燕 《人大研究》2007,(8):14-15
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媒体要在市场上立足,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发展思路,正确进行读者定位和功能定位。所谓读者定位,就是确立受众对象;功能定位,就是明确媒体将产生何种新闻产品,从而满足受众何种方面的需求。人大报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世纪转型期的现代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关注,直接影响着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向。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闻导语写作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关注表现各异。作为新闻与美学的交叉视野,这种对受众审美的关注越来越引起新闻传媒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和金光  夏海霞  李健兰 《创造》2016,(11):68-69
正高校校园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社会媒体的重要组成,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是顺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媒体自身转型和发展的重要途径。1.纸媒自身局限性日益突显传统媒体在高校信息传播中占据十分权威的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受众需求的转变,传统纸媒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传播时效性不强,内容较为严肃而略显呆板,表现形式以平面纸媒为主,不及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媒介内容的特点、青少年受众的特点和媒介影响受众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