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政治身份认同上,柬埔寨华人既认同所在国社会,同时也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在族群和文化认同上,华族与柬埔寨高棉族的族群关系较为融洽,他们重视华人文化和语言传统,普遍认可华文学习的高度重要性,仍保留着较强的华人特性,认同柬埔寨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对华认知上,柬埔寨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正面积极,认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比如菲律宾、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柬埔寨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更为积极和正面。  相似文献   

2.
姓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印尼华人中文姓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性别差异性,与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印尼华人的姓氏以"陈、黄、林"最多,反映出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密切关系;双字名优势和用字的性别倾向性表明了中国传统宗族和性别观念对印尼华人的影响;姓名高频用字的集中使重名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印尼华人社团和个体价值观的趋同。在性别和时代因素两个参量上,前者对印尼华人中文姓名的影响比后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区的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滇桂两省的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与欧美地区,他们对家乡、对祖籍国、对住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和归侨研究对于推进华侨华人研究、拓展中国侨务工作、加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华侨归国后在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经济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相似文献   

4.
郑和崇拜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考察了郑和崇拜在东南亚的建构方式与演变,郑和崇拜生成的原因以及郑和崇拜对延续与巩固东南亚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作用。指出东南亚华侨郑和崇拜的产生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华侨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乡土界限,也超越了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华侨的故国情结以及渴望得到封建国家保护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正>余彬博士的《主权和移民:东南亚华人契约性身份政治研究》一书,2014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五章,共14万余字。该书的研究对象是东南亚华人政治问题。该书首先对身份、身份政治、契约论进行界说,再论及东南亚华人身份问题领域。认为东南亚华人政治的实质是一种身份政治,这种政治的核心变量是主权,其基本关系是主权和移民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东南亚华人种族身份政治。认为华人政  相似文献   

6.
王虎 《八桂侨刊》2007,(2):29-35
华族为东南亚各国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由于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华人社会本身也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华人、华人中不同的群体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和方式是不同的。本文试运用派伊"社会化三阶段"理论对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的政治社会化进行对比分析,管窥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和融入当地社会的不同进程和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人作为一个移民群落,其自身的侨居模式和文化发展均有独特之处,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随着海外华人逐渐融入居住地的主流社会和身份认同的转变,其文化中的传统部分遭受冲击并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日益成为海外华文传媒关注的热点,这是华人文化焦虑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印尼"9·30事件"后,西加里曼丹的华人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都受到了极大地限制。苏哈托倒台之后,华人开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华人参与政治。然而,种族文化的认同都带有一种政治意图,既种族文化的认同是种族身份的象征。2000年,华人参加了政治权利的角逐,这引起达雅人和马来人对华人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的抵制。在西加里曼丹,"迪达优"(Tidayu)概念的提出是达雅人、马来人、华人三个族群多元文化的统一,更是共存、和谐、积极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华侨社会逐步过渡到华人社会,新一代华人在政治认同、身份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都与老一辈华侨有很大的不同,马来西亚也不例外。2003年开始,我们在部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来福建的部分青年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另外还委托在马来西亚的王董教总做了问卷。我们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现状、认同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曾玲 《思想战线》2007,33(2):83-90
坟山组织普遍存在于东南亚华人社会。在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移民各帮群都建有自己的坟(义)山,多以亭称之。帮群坟山不仅为了解决本帮群移民的身后葬地问题,同时也有界定社群成员身份、促进社群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功能。社团总坟是社群认同的象征,是帮群的总机构、社群共祖之所在,通过建构和祭祀社群共祖来达致宗乡社群之整合。  相似文献   

11.
陈颖 《八桂侨刊》2014,(4):30-37
文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美国纽约地区华人家庭中不同年龄成员的家庭用语选择及语言认同的差异,并且借由此共时语言状况来推测华人社区不同语言(方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数据表明:纽约华人的主要家庭语言正逐渐被汉语标准语和英语所取代,而随着代际的增长,纽约华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被"美国化"的程度也越深。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可大致分为宗亲会、地缘类社团、业缘类社团、宗教类社团,以及文化社团等。文冬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较为集中的地区,玻璃口新村作为紧邻文冬市区最大的新村也有一部分华人社团分布其中,新村现有的华人社团为两家宗亲会、两家文化类社团和一家私会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内社团已经体现出了定位本地化和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成为联结当地华人的纽带,也是当地华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新村的华人社团在团结新村村民、促进新村和谐发展、发扬华人传统文化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社团经营后继无人、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术界对于海外华商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南亚华商,而较少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从大陆出国,在海外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华商。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国的第一代新移民,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来源地较为广泛。他们因在跨国贸易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经济实力差距非常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向:他们既不乏实力雄厚的大批发商,也有很多从事零售生意。这些华商深深扎根于移居国及其他国家,但又维持着与中国的多重联系,持续的、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许赞 《八桂侨刊》2014,(3):45-49
东兴镇是一个传统的侨乡。在东兴镇,除了少量的本地籍归侨外,大多数的归侨则来自全国各地的华侨农林场和其他厂矿。为了满足文化与认同的需求,一些对山歌颇有兴趣的东兴镇归侨组建了华侨歌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华侨歌堂的功能虽发生一些转变,但在传承山歌文化、沟通和协调归侨群体间的关系方面依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杰 《八桂侨刊》2021,(1):69-77
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印尼华人是印尼国家多元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学者,廖建裕先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印尼华人和东南亚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他的学术生平、学术贡献以及他对印尼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族女性"名"的语言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建平  王婧 《思想战线》2002,28(1):106-109
姓名是一个符号体系 ,它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国字是最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 ,每个字的产生和运用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因而中国人对于取名非常重视。不同阶级和家族在取名时 ,不仅注意到姓与名的结构和组合 ,还要考虑到其中的寓意 ,包括富贵荣华、升官发财之类的世俗意义。此外 ,有的名字还要考虑木、火、土、金、水的搭配 ,有的名字考虑到笔划的多少与生辰八字是否吻合 ,有的名字考虑到阴柔与强刚等。而中国女性的名字具有明显的象征和期盼性。如以花为名 ,希望如花似玉 ;以德为名 ,希望贤淑温柔等等。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 ,这些名字的构成更有其深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笔者赴英国考察了周末中文学校的教学和运营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英国的中文学校(班)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中文学校通过教授中文及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为华人青少年搭建了学习、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平台,架起了一座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仅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界有关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较为丰富,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华文化认同概念界定、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时代命题中体现的中华文化认同、全球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爬梳,以期为今后学界研究的开展提出可供参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后,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极力促进菲律宾华文教育,意在达到影响和控制华侨社会、与中国大陆争夺东南亚华侨的文化阵地等目的。为此,台湾当局积极发展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表明:一方面台湾当局对中华文化在菲律宾华侨社会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当地的华文教育在台湾当局的影响下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关于战后台湾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为当前大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提供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