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刘超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94-100
侗款制的延续与转型是其作为侗族传统制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一次自我调适。基于侗寨老年人协会的田野考察与结构功能分析,研究以此透视转型视域下侗款制的呈现样态,并进而反思当前侗款制的研究生态。研究发现,转型视域下的侗款制并非如历史文献脉络下多学科"知识形式"的分离式表达,而是呈现为一种总体性制度的本体性延续。它耦合于侗族独特的人群组合与关系结构、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以及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彰显于日常生活世界,内隐为本体动力。因此,侗款制在现实层面实现自我转型之同时,学界亦应在学理层面实现从"知识形式"到"动力本体"的探讨,立足于田野与文献之综合,看到其作为一种总体性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有很多民族,却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侗族便是这样的民族,他们没有文字,用唱歌的方式记录历史,装点生活。凡有鼓楼处,便能唱侗歌。而有鼓楼和侗歌的地方,则少不了牛腿琴。侗族有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老人们唱叙事歌时用牛腿琴配乐,姑娘们唱琵琶歌时怀揣着侗家琵琶起舞,这曾经是侗族人的生活日常,天籁般的旋律滋养了侗族,而侗歌歌者、侗乐乐师和隐在侗寨的乐器工匠们,则用自己的手艺做"嫁衣",默默地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火塘、几杯清茶,不念稿子,不说官话套话,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促膝长谈,宛如一家人拉家常。这是目前云南普洱市各级团组织创建的"火塘夜校"学习培训的场景。"火塘"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常常见,它不仅有照明、取暖、烧水、煮饭的物质用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火塘边,展示了生育婚丧的生命历程;火塘边,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火塘边,记录着家庭的喜怒哀乐。火塘,是村落文明传播的集合地和社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三宝侗寨田野考察所获得的民俗生活材料,特别是口头传统中有关侗族女神"萨玛"的故事和传说,结合当地萨玛祠的管理方式、萨玛祠管理限的交接、祭萨仪式以及萨玛节展演的行为细节,和黎平侗族村寨进行对比,对学界目前比较普遍的三宝侗族萨玛节是"母系氏族遗存"和"原生态文化"等观点提出质疑,并大胆尝试在侗、汉等多民族居住交界处,应从文化"多维度变迁"的角度对民俗现象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渗入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聚落形态的变迁,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农村聚落文化的客观表现。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GIS技术对玉屏县朝阳侗寨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结构等进行分析,探析研究区38年来聚落空间的存在状态及演变特点,分析影响北侗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以期为侗族聚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li32、(得)、ta33(过)、to11"(拿)、na:u33(住)"为例,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入手,考察侗语动词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侗语动词语法化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侗语动词由表示主要意义的实词演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二是语义特征的关联使得侗语动词能够由表示具体意义转移到表示抽象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开启与去蔽--例说侗民族的处境意识与以邻为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民族属百越民族后裔,在对待邻居(包括作为人的"邻居"、作为自然的"邻居",以及观念世界里作为"神鬼"、"精灵"的"邻居")的态度上,其特点是以一种自我显露和胸襟敞开的"无蔽"与"去蔽"方式去展开与"他者"的对话.本文主要以侗民族"如何和为何相信鬼魂"为例,对观念形态中的"宇宙五界"说及其"处境意识"和"以邻为善"观之形成,作价值维度与理论意义的描述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在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原名虎山村,是原武山镇所在地."思礼"得名于抗日烈士于思礼在此献身就义.1944年2月,经中共太岳地委批准,改武山镇为思礼镇.思礼镇所在地的虎山村也据此改称思礼村. 思礼村的村民以卢姓为主,是唐代诗人、"茶仙"卢仝(号玉川子)的后裔.村北的万羊山属太行山脉,曾叫虎头山,因避唐朝皇帝李渊小名"虎"字讳,改称武山.山顶有北周时始建的九仙圣母庙.明清时对该庙重修,驱羊驮瓦上山,但见山上羊群遍布,如万朵白云,万羊山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侗族舞蹈的源泉,并进一步学习,来进行创作,我们到侗族地区深入生活,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选定了侗族分布集中的榕江、黎平、从江三个县。我们首先到达榕江的东江,这里地势平坦,是山区少有的平原。远望侗寨鼓楼高耸,颇为壮观。寨子里的人一听说要唱歌,很快地集中起来,弹起侗家琵琶和果吉琴。穿着整洁的  相似文献   

10.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特别是鼓楼建筑艺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对鼓楼文化的研究,已经不仅仅限于侗民族内部或国内同行,国外学者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凡到侗乡观光游览或考察的国内外旅游者,参观侗族鼓楼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个名叫大利的宁静的侗寨,游客散去后,只剩下我和这个素昧平生的小伙子。我们俩并坐在侗寨的风雨桥上,聊着彼此要"采集"的这座村庄。我们都是职业的"采集员":我是位职业的"民俗采集员",走遍高山大海,只为寻找各地将要消失的民俗;他是  相似文献   

13.
鼓楼是侗寨特有的建筑,其整体外观雄伟壮观,装饰艺术工艺精湛,是侗族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集中体现。侗寨鼓楼如塔似阁,其造型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鼓楼的装饰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从侗寨鼓楼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符号、装饰题材和装饰色彩展开论述,探析侗寨鼓楼装饰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现代人对宋代生活推崇倍至,有的人甚至认为"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在贵州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不仅仅如此,在榕江县宰荡村,唱歌甚至被上升到和吃饭一个高度。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和饭只是为了果腹,而竹与歌则关乎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13,(9):4-5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先辈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如同燃烧的火塘,《单恋乌蒙》以火塘为开篇。牵出彝族人民在乌蒙大地上不同季节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春天。美丽的彝族少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三月的春雨滋润着美丽的彝族村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议的“款”字,是指历史上侗族把它视为本民族法制的那种“款”,而不是指在以后讲款传款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作为文学品类之一的“款词”(即侗族的朗诵词)。 一、侗款的原始名称不叫“款”,而叫“石法”。 世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且,在发生时,有其应运而生的必要性;在消亡时,亦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侗族历史上的“石法”(jinl、bial)出现之前,作为古越人一支的侗族,仍未脱离有如汉语古籍文献上所说的“越人好斗”的旧习。在侗族古籍《侗款》的“九十九公款词”里,就记载了贵州及广西的一些侗寨自相内乱的一些情况。有这么一段侗语说道:“jenl yuih sinc daih kongp wangc,senl mags j-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发展目前面临着空心化、文化流失等问题。贵州榕江县栽麻乡及该乡大利侗寨、宰荡侗寨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本文以这两个村寨为调研对象,探究传统村落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保护传统村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食记忆     
正天气越发地炎热,小儿倾心听着窗外问道,知了一直"知了知了"地叫,是要叫人给它搬风扇吗?童言稚语提醒着我节气的变化,踱到书桌前一翻台历,发现这一日竟是夏至。《礼记》有言:"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我不习惯以阴历计日,但随着年岁渐增,陡然发现,老人们喜爱用阴历,是很有道理的。据说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三种现象,所以在现代文明产生前,农事的劳作、气候的观测只能依靠节气来划分。而后,万物仿佛就此被"定调"。"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立夏鹅毛住,  相似文献   

19.
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从江鼓楼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环江县接壤。共有二十四万多人,主要民族有侗、苗、汉、壮、瑶、水等。其中侗族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沿都柳江北岸依山傍水建寨。其住宅多是二、三层吊脚木楼,顶盖鳞鳞青瓦。 侗寨的鼓楼和风雨桥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之一。高耸入云的鼓楼,飞阁重叠,层层而上,斗拱结构,钻尖顶式,远看好似一株金银巨杉屹立寨中。长廊阁宇式的风雨桥,横  相似文献   

20.
语言年代学是以亲属语中基本词汇保留率的多少来推算其分化的年代。由于无确 凿的文献记载和过硬的考古发现,对于侗台诸民族的分化迁徙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 过语言年代学对侗台语的研究得出:在百词表中,黎语同侗台语的百分比为31,其从侗台语中分化 出去大约在3000年前;侗水语同台语(壮泰语)的百分比为56,其分化年代大约在1500年前;临高话同侗水语的百分比为63,其分化年代大约在1000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