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辉  张丽 《电子政务》2008,(8):86-8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交通行业也形成了以电子政务为龙头带动整个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格局.阐述了交通电子政务的含义和总体建设思路,介绍了"十五"以来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有关文件提出了新时期交通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目标建设领域.  相似文献   

2.
2006年的中国电子政务,可以用"好戏连台"来形容,领导的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的频频出台、论坛会议的热烈交流等,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具体内容请参见本期文章《回顾: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大事记》).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朗,各地政府在推动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时也越来越务实,这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电子政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维护、测评等阶段,随着总体氛围的逐渐成熟,2007年的中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宁家俊 《电子政务》2006,(1):101-103
200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已经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举措——建设统一外网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国家政务外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规划部署的重要任务 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以中央发[2002]17号文件下发全国.中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财 《电子政务》2007,(10):73-76
指出了在农村基层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村基层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基层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北京网上审批市级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精神和"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的要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保障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市在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历经了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全面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建成"首都之窗"政府网站群,以及一批应用系统已相继开通等发展阶段之后,近年来又在朝着电子政务网上互动办公的目标继续努力.经过两年时间的推进工作,目前全市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已初步建成,为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奠定了发展基础.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作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项目的运行管理部门,仅就项目建设过程作以简要描述,以飨关心电子政务建设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完善现代政府管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管理措施,是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变.本文旨在按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借鉴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权衡各种策略的利弊优劣,对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任务、具体措施、初步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研,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求有效地推动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点就发展电子政务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发展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谷和启 《电子政务》2008,(3):222-225
在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领导协调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新型电子政务运营模式."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应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方面进行变革.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自主创新国产软硬件基础平台,通过自主创新建设节约型电子政务,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来实现农村信息化;通过自主创新,架构电子政务运维服务体系,保障和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理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体制 探索门户型建设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存在的各自为政的建设局面,以及由此造成的弊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的"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门户型建设管理机制,同时对门户型机制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明,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2005,(5):114-125
中国电子政府的建设始于"三金工程".1993年12月,在全球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中央政府决定启动"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由此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序幕.1999年1月,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10月,我国的"十五"规划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我国电子政务由此进入了以网络应用为基础的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工作将主要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角度对"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内涵进行研究,并结合现阶段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该地区政府在服务于企业的电子政务(G2B)建设中的推动力量及重要责任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爱森哲评价标准",借鉴部分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对该区未来的G2B电子政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十年历程,并论述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简述了"十二五"中国发展关键期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要求;构想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框架;提出了推进电子政务共享协同建设管理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论述了加强电子政务项目跨部门协同建设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朱琳 《电子政务》2011,(5):12-17
随着社会化媒体成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重要平台,电子政务建设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协同和整合以及政务微博方面的发展情况,简要讨论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跨部门协同和整合资源配置差异、政府网络监管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夏源 《电子政务》2007,(1):22-31
编者按: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论坛第二次会议专题讨论会于2006年12月22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多功能厅召开.讨论会由《电子政务》杂志副主编商维庆主持,与会者围绕"区县电子政务建设"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曾信祥 《重庆行政》2013,14(2):28-29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全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是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电子化、全面政府上网工程这条线展开的.至2012年底,中央和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已达100%,地市级达到99.1%,区县级超过85%,全国县级以上的行政服务大厅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支撑.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作用和特征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电子政务不仅是"政务的电子化"、"政务的网络化",而是需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对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更是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极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电子政务》杂志在2007年开设"测评篇"专栏,每期用一定的篇幅组织与测评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报道全国电子政务测评实践工作的进展.电子政务测评是通过对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各地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议,旨在藉此提升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均衡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好政府机构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事关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成效和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在对政府机构改革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模块化"开发理念等若干对策措施,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面对政府机构改革预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成本,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开源软件应用与电子政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目前正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开源软件具有代码公开、安全性、低成本等特点,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