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深化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加强与完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是必然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现有法律规定不完善,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重视不够等。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义,并提出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治路径,如保障公民环境权、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转变政府执政观念,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搭建平台;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实现公众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公众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上问政平台已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要渠道与载体,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发展转型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社会组织肩负着破解环境治理困境的责任。为了检视环保NGO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效果,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建立起研究指标体系,形成了9个观测变量与26个测量指标。通过对国内十起环境治理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环保NGO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公众认知、动员多方参与、助力公众维权和推动政策过程等方面。但环保NGO在合法性获取、组织间合作、组织能力发挥和目标韧性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其参与环境治理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环保NGO应该基于环境治理类型采取权变策略和竭力策略,基于资源获取类型采取内源化策略和多元化策略,以提升环保NGO参与环境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理性、有序的公众参与,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关系着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公众环境参与仍存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极大落差。各种形式的环境冲突事件,表明了公众环境参与的极端重要性,也展现了公众在环境参与中面临着的知识、利益和交往等维度的限制和困境,亟待完善。作为一种以民主为资源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具有化解这些困境的理论规范和实践资源,其核心在于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协商民主。为此,要构建广泛、多层的环境协商平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协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环境社会组织及构建环境协商结果的反馈机制,促进公众环境参与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死亡相关的议题长久以来属于禁忌或被忽视。不过,随着中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促使着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与死亡相关的诸多议题。同时,伴随着快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与死亡相关的研究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死亡的社会性特征以及社会学视域下死亡问题的研究内容。其次,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侧重考察了死亡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最后,基于现有相关研究的薄弱性,对中国死亡社会学未来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共同研究的热门课题,也是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要求,企业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与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责任。在我国,企业承担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晓珊  陈洪 《桂海论丛》2005,21(5):17-19
中国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是中国的经济行为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在立足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理论角度、分析并评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并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情况与社会的现实需要,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学需要加强重视的几个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8.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民主诉求:多向度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巧云 《求索》2011,(3):74-75,53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其民主诉求。从政治学向度看,环境政策的制定需要公众参与;避免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需要公众参与。从经济学向度看,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民主化生产方式;避免"公用地悲剧"需要公众参与。从法学向度看,解决环境公害事件需要环境公害诉讼。从社会学向度看,建立一个把我们作为个体的权利和我们对邻里、社区和地球责任看作是内在关联的生态社会,需要切实促进社会决策过程的进一步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刘军奎 《前沿》2010,(13):121-124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都需要在实践演进的动态进程中去寻求答案。社会不公背景下底层社会成员的诉求、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公众舆论实践以及信息时代的网络传播推动,都与群体性事件的引发紧密相关。实践社会学视角的反思要求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方面必须要以实践性策略取代经验型策略。群体性事件解决的最终途径在于真正改善民生,在全社会范围内确保实现六大公平。  相似文献   

10.
李娟  赵峥 《桂海论丛》2011,27(4):117-1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理念日益明确,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增强,环境治理法制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机构不断健全。但中国在环境治理能力、治理机制、治理法律、治理手段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从环境立法执法、市场工具运用、发展绿色经济、提升治理科技水平和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加强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9,(2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蓝图,江苏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2019年3月,生态环境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  相似文献   

12.
跨部门合作是加拿大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环境治理方式。环境治理跨部门合作的实践与经验,主要体现在跨部门合作中的理事会机制、跨部门合作基于共识决策与尊重各方利益、以行政协议为依托、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跨部门合作等方面。我国借鉴加拿大环境治理跨部门合作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跨部门或跨地区环境合作机制,建立环境合作治理的机构,重视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发挥环境合作协议的激励约束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文兵 《人民论坛》2020,(10):124-12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审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既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建设仍处于关键期与攻坚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重视实践的作用、正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科学的生态体制等.为此,应积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力量,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需要充分体现社会学的视角,需要有清晰的反思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对待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化趋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对与环境相关的重要社会主体进行分析、对待理论导向的研究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等方面,环境社会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首次设立妇女/性别社会学独立分论坛以来,依托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社会学子网络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分别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性别研究方法论、世妇会20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扩大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设立了"新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与实践""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两个分论坛,反映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研究议题的不断细化和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  相似文献   

16.
自200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首次设立妇女/性别社会学独立分论坛以来,依托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社会学子网络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分别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性别研究方法论、世妇会20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扩大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设立了"新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与实践""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两个分论坛,反映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研究议题的不断细化和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  相似文献   

17.
潘敏  卫俊 《学习与实践》2007,(9):134-140
环境社会学应围绕"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开展研究,本文试图厘清符合这种学科定位且相对成熟的四类理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环境公正理论、社会体制论、社会对策理论等,并谈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历史里,费孝通先生和吴文藻先生所创立的社会人类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三是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走一条以“草根工业”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之路。从费孝通和老一辈社会学者学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的3个明显特征: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公众认同是提高公共政策过程实效性的保障。它有利于推动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实现政策科学发展与社会管理民主化,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目前,由于公众认同理论研究滞后和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离,政策主客体间信任障碍影响了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认同的实现。因此,以政策主客体互动视角重视公众认同理论研究,从道德理性把握公共政策价值方向,基于公众主体性构建互动信任机制,已成为实现公众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环境治理问题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多元合作型治理的大趋势下,我国的环境治理不仅需要中央的政策和政府的行动,更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合作与作为。当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大背景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不过已经加入了更多市场化的创新内容。但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张力、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欠缺以及环保非政府组织作用的浅层性等问题仍然阻碍着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型。草根动员作为民众利益表达的一种形式,在有效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多方合作方面体现出其积极作用,不失为我国转变环境治理模式、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