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传统道德体系,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企业社会职能的改革和变化,势必会与某些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因此,研究和探讨传统道德在企业经济中的效应,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传统道德在企业经济中的效应,必须坚持~分为二的原则,既要肯定传统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传统道德束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在传统道德中,…  相似文献   

2.
“审丑疲劳”是我套用“审美疲劳”而生造的一个词儿,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越来越麻木淡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荣。审丑疲劳实质上是审美疲劳的倒影。审丑,其实是一种道德评价。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方式对非正义、偏私、虚伪、卑贱、耻辱等行为进行批判,达到抑丑扬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意识的规则,其意义是保障人类在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或者说,就是保障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规则,规则使人成为人,使人真正过人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使人们过上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对人类美好生活建设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规则主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则,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既相区别,又互为转化和相互补充,通过调节、导向、评价三种功能对美好生活建设发挥作用。规则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人们对其认同和遵守实现。培育规则意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公民个人规则修养等。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它涉及到道德领域中的许多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培养和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 ,使人们自觉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责任是与道德义务相近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道德义务是生活在某一社会中的人所时常感受到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职责、任务和使命。这种职责、任务和使命 ,一旦为一定的社会集团 (在阶级社会中为一定阶级 )用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 ,就成为一定社会 (或一定阶级 )的道德义务。道德义务具有他律性 ,…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并不冲突。作为一种规则,法律主要侧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法律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人们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他人的“恶”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调整,道德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善”的行为。可见,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则,人人必须服从;道德则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适合强制遵守。  相似文献   

6.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7.
所谓道德价值导向,是指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不同阶级、等级、阶层、集团以及个人之间间的利益关系而作出的道德价值选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反映。它通过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习俗、礼仪等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对道德价值观进行规范和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虽然存在对立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内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会带来善恶的道德二重性,但是它与社会道德并不是排斥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一种无所谓善恶的非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可以也应该划出市场伦理行为和非市场伦理行为,以充分发挥道德对具有伦理性的部分市场经济行为的调节职能。  相似文献   

9.
传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主要是一种调节、维系私人间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侧重于从积极的角度要求行为者为特定的对象去"做"点什么,以帮助、成就、满足对方,即它主要措意于处于特定私人关系中之人们彼此之间的"义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强化调节陌生人之间关系以确立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意识和素养。公德首先并主要从消极的角度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其所主要措意的,是对人们不受别人干扰之"权利"的尊重。调节私人间关系的道德可以通过正面示范来建设,而强调"不能够做什么"的公德意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树立"反面教材"来培育。公德所要确立的是公共生活之基本秩序的底线,而真正有生机有活力、能增进公共福祉的公共生活,则依赖于社会成员更积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履行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法规。 道德遗产是历史的道德现象。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的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道德遗产,扬弃其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摈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朴质、善良的民族。侗族的道德现象,自古而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对侗族的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使广大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文明进步,促进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政治规范、经济规范、法律规范、语言规范、技术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等等。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状况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某一新的物质生活条件出现后,总是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以便促进它的存在和发展,道德规范正是物质生活条件在道德观念上的反映。道德规范的形成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关系,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以便有助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12)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文本,是恩格斯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和抽象人性论的著作。在该书中,恩格斯主要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说,这是攻破其道德论的理论基石。杜林的道德具有永恒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真正的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道德的阶级性根源于阶级社会的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作为社会调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主要是通过自律机制、他律机制和自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的。自调节机制与自律机制,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均以道德规范存在为前提,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基础,自律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调节行为。它们的区别是:自调节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习惯行为,自律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意志行为;自调节机制相当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自律机制相当于后天的体育锻炼;自调节机制展现生态社会的道德个性,自律机制体现德治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所谓道德,是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传统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或规范,他通过个人的自律、良心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支配人们的品格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的调节和约束作用。责任是人们应该做的分内事,或者是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应该承担的义务。义务在这里是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由二者的含义可见,我们也没有必要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严加区分。谈到科学家(我们主要指称自然科学家,有时也包括社会科学家)的道德(或伦理)责任(或义务)时,我们要慎重地使用“责任”一词,应该厘清这个概念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究竟是社会主义道德还是共产主义道德,争论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只能提倡和实行社会主义道德;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应当提倡和实行共产主义道德。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应当从我国现实的经济政治关系实际出发,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道德在一定社会阶段上的人际关系中,究竟是何种历史类型的道德起主要调节作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6.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必备的道德品质,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在人类历史上,随着个体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分工和交换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道德也就产生了。职业道德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又总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内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是各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不仅要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而且要受到社会公德的调节。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指针,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公德本身来讲,它又是有层次的。  相似文献   

18.
行走在边缘:社会变迁中的灰色青少年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人是一种文化现象,灰色青少年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在城市社会,他们是弱势群体,受到社会排斥,所以他们发展出一套行为模式和解释机制,对抗主流文化;在村庄,混混影响力巨大,他们运用市场的规则、斗狠的方式,改变了乡村的人伦格局和道德评价,邻里关系出现"大门口的陌生人"现象,乡村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他们生活的社会空间暧昧、颓废,并对其他社会群体形成重大影响,是社会变迁研究的特殊领域和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李浓 《前沿》2005,(2):164-166
伦理道德是所有追求最大幸福与利益的人们的行为规则系统, 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我国的社会道德正发生剧烈的嬗变。21世纪的社会环境为我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价值的内涵 什么是道德价值?目前理论界对此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属性说”、“需要说”和“关系说”。“属性说”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意识现象所具有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体现着这种实践活动和意识现象对一定的社会、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