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有一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建筑大师梁思成.他曾说过:"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他怀着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为解读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奥秘,曾历经坎坷而终身不渝;虽身陷罹难但至死无悔,酿成了他可歌可泣的悲喜人生!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2.
罗屿 《小康》2013,(9):110-114
人物简介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等书。  相似文献   

3.
雨声潺潺中,我终于赶了晚集,去清华大学看了“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人比预料中多,看到很多年轻的面孔,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展览做得很用心,“栋梁”之“梁”,当然是梁思成的“梁”,同时也暗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界中的评价——中流砥柱,国之栋梁。  相似文献   

4.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文物学者罗哲文先生,早年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他虽已年愈八十,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奔走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领域。在罗哲文和笔者交谈中,深情地谈起自己亲历过的,周恩来总理和恩师梁思成先生竭尽心力保护中国古代文物建筑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是一部有关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的书作.作者林洙女士是梁思成先生的遗孀,也是梁思成先生建筑思想的传承者和倡导者,她用平实而温婉的文字以及近200余幅珍贵的建筑图史资料与旧照片,向世人再现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在中国建筑学术研究路上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6.
徐飞 《北京观察》2011,(12):25-27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说过"这条轴线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引导人向中心建筑致敬的。"这条轴线指的就是北京城中轴线。  相似文献   

7.
从电视屏幕上看见北京市民为了修缮一段破损城墙而把自己家藏城砖捐献出来的热烈情景,感动之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梁思成。对于梁思成,我所知极少。去年《今晚报》副刊连载了林洙的《国宝梁思成》,很快就吸引住我。每天收到报纸后总是先读为快,不时还情不自禁地在那上头圈圈点点而且把它剪下来。从中我了解到更多有关梁思成的细节;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特地到清华大学找到他,要求他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和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梁思成夫妇惊诧得几乎跳了起来,感到喜从天降”,“他人前人后地谈这件事,并由此认为共产党是个了不起的政党”。然而,好景  相似文献   

8.
雁寒 《创造》2009,(7):84-84
在昆明一二·一大街的云师大校园内,还保留着几幢当年西南联大的茅草房。这种土墙草顶的房子,在云南的乡村山寨并不鲜见,但作为大学的校舍,就有些叫人难以置信了。何况,这几幢茅草房还是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梁思成的名字常常被提起,不仅因为梁,先生是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更因为他在解放初期为保护古都风貌奔走呼喊,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独有的眼光让后人叹服。  相似文献   

10.
影子 《今日民族》2014,(12):41-44
<正>"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结构建筑,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中国建筑史》梁思成(1944年)佛光寺,这座距今1100余年的中国古老木结构唐代建筑,坐落在乡间僻壤,默默地散发着大唐盛世的遗韵,仿佛是现实中一个遗落的梦。这个冬日,终于踏上追寻  相似文献   

11.
在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的纪念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所有参加1932年第10届奥运会的国家都被染成了绿色。但绿色的中国却给切掉了一大块,被日本侵占的整个中国东北是令人心酸的白色。那一年,中国只派出刘长春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出  相似文献   

12.
这种以建筑师为本位的对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建筑文化的梳理无疑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探索,与其说我们可以因此在那些熟悉的建筑中依稀辨认出那些杰出建筑师的个人风格或智慧,倒不如说这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全新的解读方式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谭舯 《统一论坛》2012,(4):25-27
建筑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工程技术,而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地理、气候、人文、习俗、政治、经济等情况的集中体现。j500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其勤劳、智慧的双手,在华夏大地上构筑了数以亿计的各式建筑,缔造了历史悠久、内涵精深、特点鲜明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一、建筑的思想文化意义作为艺术学科领域里的建筑艺术,它与绘画、音乐相比较,既有相同性又有特殊性。其相同性在于,它们都具有审美价值,带有艺术性。不同性在于,建筑是一门不纯的艺术,也就是说除了艺术性外,建筑更具有实用性、工程性和资产性。建筑艺术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社会上层建筑及意  相似文献   

15.
倪勇  张骏 《当代建设》2003,(5):56-56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建筑的人文精神与其历史文化品格均有着深厚的关系。一方面建筑的人文精神总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决定了建筑的人文精神。 一、中国古化的建筑恢弘大气。得益于统治者在雄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下拥有包容一切的豪情与宏远的胸襟 纵观前人所造的建筑与城市景观,大凡气宇轩昂者,其诞生时期莫不是所处的封建王朝繁荣辉煌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与洛阳城、元朝大都、明清时期的紫禁城等,都是很好的实例。建筑物本身会体现其属主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与回顾谈到企业文化,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日美企业的较量。那时,在美国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而迅速崛起的日本,开始与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展开了竞争。受当时世界环境(如中东石油危机)和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后发优势的影响,美国的企业在电器市场上几乎全部失守,具有传统优势的汽车市场也丧失了近  相似文献   

17.
王晔  龚滢 《人民论坛》2014,(12):244-246
日本建筑遗产保护经历了明治大正(1868年~1926年)、昭和(1926年~1989年)及平成(1989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各阶段设立与更新了多部法令制度。通过对这些法令制度的梳理分析,能够窥视出日本在建筑遗产方面的保护及重视。中国作为遗产大国,目前在遗产保护领域正面临着诸多难题,总结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对现阶段我国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晓沙  安东 《台声》2006,(12):78-83
走进首都博物馆新馆北门,大厅的正中央赫然矗立着高大的老北京牌楼.尽显着老北京城的历史底蓝.牌上的“景德街”三个字清晰可见。这就是曾经立于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前的两个牌楼之一的景德街牌楼.一座曾被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最为壮美的牌楼。要想了解帝王庙,得先从这景德街牌楼说起。  相似文献   

19.
吴志良 《人民公安》2007,(12):58-59
澳门弹丸之地,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沟通中西思想文化和经济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国力量侵入中国的缓冲区。澳门地处边隅,长期以来,并非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城市。在许多地图上,甚至找不到澳门这个地方。然而,这个方圆只有2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6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丰富多样,这些乡土建筑大多数散布于郊野乡村,建筑随环境地形而设,造型多样。其建筑装饰独具特色,题材多样,集绘画、雕刻与建筑于一体,其装饰文化内容丰富,这些建筑装饰内容包含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建筑技艺、装饰手法、社会功能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