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公司是“利害双面体” ,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对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主权构成了威胁和挑战。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应积极地应对 ,进行技术创新 ,巩固信息主权 ;主动地“限制”政府管理权限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本国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建构文化的主体意识 ,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从而编扎起一道防护跨国公司消解国家主权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 《人民政坛》2008,(8):43-43
答: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据媒体披露,近段时间以来,台湾当局又在想方设法挤进联合国粮农组织,而该组织亦有意修改公约,使台湾有机会参与。这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联合国及其所属组织是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机构,台湾是无权参加的。 那么,台湾当局为什么拼命要往这些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性组织里面钻呢?回答只有一个,就是企图从政治上去体现台湾的“国际主权独立”,去凸显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0,(5):30-31
董健在《炎黄春秋》2010年第3期上栽文《个人主义与公民社会》认为,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现代的公民社会,而不是臣民社会。公民社会与臣民社会的区别,关键在于“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权第一、个人本位、尊重个人价值,这是公民社会;君权第一、个人臣服、不看重个人价值,这是臣民社会。在当下,要达到现代公民社会,除了继续坚持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还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一、公民与公民道德教育 在中国古代,公民的意义与现代公民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在先秦,公民有两种含义,一是如(韩非子)中所说,“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此处公民乃指“为公之民”,即为公众、为国家做事之人;二是指君主之民或公家之民,指一个人的归属。可见公民是历史的产物,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正如(辞海)指出,公民一般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6.
政治安全是主权国家存续的根本因素,主要以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权巩固等形式表现出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所有国家及其人民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09,(6):43-43
蒋传光在《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载文《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政治国家成员的一种资格,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在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享有充分的权利。公民责任是公民基于选择的自由以及由此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公民责任意识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其前提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现代主权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对国家主权的范围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历史终结论”、“民族国家终结论”、“主权终结论”、“超国家主义”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主权观念没有过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带来的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寻求维护国家主权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09,(1):89-90
聂伟迅在《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撰文认为,民主的建立有赖于良好的政治文化土壤,但民主也会对公民政治心理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其所包含的平等诉求使得个人主义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则导致公民个人意志的脆弱和批判精神的缺乏,而过度的政治参与可能使公民政治心理出现异化,多数福利原则会增强公民对国家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迫于外界的压力,只好把他的“一边一国论”解释为“主权对等”,认为这样解释“应该比较符合完整的意旨”。 这一“澄清”与“解释”,实际上是陈水扁版的“两国论”的诠释。主权对等就是主权分享,主权分享也就是国家的分裂。 台湾究竟是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总要有个客观的、公认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想从史实、从政治角度和法律层面扼要地指出几点: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也将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目标.就必须跳出当前“国际法”所维持的国际和平格局,走向“国际伦理”的新时代。就目前世界和平的现状及其基本准则而言,其思想基础基本上是西方近代社会产生的“国家权利”观念。这一国家权利观念直接是从康德的“主权国家”引申出来的,而康德的主权国家概念是来之于卢梭的“契约论”,是把“个人权利”概念运用到国际关系上的结果。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产生了现代国际社会的“国际法”。无庸置疑,现代的“国际法”为当今的国际和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宪法学的角度,论述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及其在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与主权国家治权转让紧密相关。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主权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下,通过国家治权转让而结成政治或经济性质的国际组织,从而达到谋求自身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空间。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及其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性质独特,对其成员国和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但是,就其性质而论,尽管它有广阔的活动和发展空间,充其量它现在只是一个成员国治权转让而形成的邦联。  相似文献   

13.
公民治理理论虽源于西方国家,但以公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理念与我国基层的村(居)民自治都是基于人民主权理论,因此公民治理的精神应运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以人民主权为政治权力合法性唯一来源的现代国家所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即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就是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活动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4.
孙岩 《前沿》2012,(5):25-28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经历了基于集权和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基于自由和民主政治的民主—国家两个阶段。在两者渐次演进和发展的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地显现并伴随着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全过程。民国初年,政治参与的扩大呈现出盲目、非理性的基本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民主—国家建设进程中,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其不断地适应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主政治的五条基本原则樊礼荣在《民主》1990年第6期撰文认为,现代民主国家应具有和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五条基本原则:①人民主权原则。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即一切权力归人民所有和行使。它包括个人公民权利、集团权利和国家权利三个方面。②自  相似文献   

16.
议会电子民主是指议会(包括议员)等行为主体在政治运作及管理活动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扩大或增强公民的参与,以逐步实现“人民主权”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民主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士平 《湖湘论坛》2004,17(6):72-73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1 国家主权概念的演进。最早提出主权理论并将主权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 (15 30 -15 96 )。他在《国家论六卷集》一书中指出 :“主权是一个国家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是“公民和臣民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其后 ,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学者格劳修斯 (15 83- 16 4 5 )进一步将国家主权原则从国内推向国际社会。他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强调 :“所谓主权 ,就是说他的行为不受另一个权力的限制” ,即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实的最…  相似文献   

19.
世贸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其争端解决机制是目前国际组织中最富效率和成功记录的一套准司法程序,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则导向。值得注意的是,争端解决规则的形成是国家主权自愿让渡的结果,而国家既然让渡部分主权进行合作其主权就必然受到限制。国家主权受到限制的程度是以国家核心利益的变化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决定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主权让渡与护持反映了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制约与反制约的互竞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权平等是近代以来国际政治中最根本的原则之一。二战之后,国际社会再次确立了国家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权利,并发展出了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大,自然资源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日益突显。自然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在仍以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国际政治中,各国要顺应自然资源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对传统的主权原则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