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 生活中一些极简单的话,也是极不易做到的。毛泽东曾说过,“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人的言行虽然都由大脑支配,但有没有“好好想一想”,值得自问。比如加大对国企经营者物质激励的力度,很有必要。但当有人疾呼“国企经营者为什么不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时,当不少国企经营者闻之一阵唏嘘、连连颔首时,清醒的人也许会想到:国企经营者中的百万富翁己经有了呀,四川长虹的倪润锋、武汉东啤的陈尔程等就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涉足了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后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是由人们的一定需要引起,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是人对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的依赖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形成了对某些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而且形成了对不断更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依赖关系。但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主体(人)与需要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力资源:流动的太阳方阵田杰(特约撰稿人)如果从经济的视角看青年……“现代社会的历史是用经济语言写成的。”不管此说是否能得到所有的人首肯,但谁都不能否认经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意义一它,支撑着现代社会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大厦,充实着现代人理性和情...  相似文献   

4.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5.
他国也崇孝     
《精神文明导刊》2009,(2):17-17
韩国:“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先说韩国的年俗,它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直接体现。每年春节,韩国都出现“千万人以上的大移动”,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茶礼”在正月初一的清晨举行。先由主祭者焚香、下跪、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 ,但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 ,绝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 ,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物质性目标到底是有限的 ,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 ;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 ,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 ,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 ,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 ,为人类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还有极少极少的人是“神在路上” ,比如孔子 ,比如释迦牟尼 ,这些人留给人类的是他们那化育万物的慈爱 ,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心在路上”与“神在路上”的人生 ,是不能放置世俗标准中加以评判的一种生活在路上@何清涟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知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08,(16):61-61
人生在世,干头万绪,但说到底。无非工作生活两端,一切成就感、幸福感,抑或挫败感、失落感,皆由此生。生活当中,又无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端。一般说来,物质生活丰盈,精神生活大抵也充实。但这个道理却不是什么绝对真理,“仓廪实”可以“知荣辱”,”温饱”也可能“思淫欲”。有人物质生活丰富无比,但精神生活并未因此而充实;有人物质生活十分简朴,甚至显得有些寒酸,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精神贵族:有人追求物质享受到了穷奢极欲的地步,到头来剩下的不过是大把的钞票;有人原本可以过上令人艳羡的物质生活,却不屑于将时间精力放在那里。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衣食住行等属于物质层面,它的“繁荣”或日“昌盛”,有赖于人类物质创造能力;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属于精神层面,它的“繁荣”或日“昌盛”,有赖于人类精神创造能力。物质创造力与精神创造力交互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观念文化的属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注重其阶级性、民族性,而忽视其社会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新研究“观念文化的社会性”尤为必要。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因而观念文化具有社会性。所谓观念文化的社会性是说:观念文化的产生及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观念文化一旦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作用于社会,但归根到底要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观念文化社会性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性、延续性、突变性。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相似文献   

10.
冬雪·春风     
20世纪是人类思想走向成熟的时代,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爆炸形成了宇宙,宇宙不断地膨胀;时间是“矢”,一去不返;物质和能量,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合二为一;有正物质还有反物质;原子核内还有很多弄不清的层次组织;原子和分子也可以随意摆弄;人已能到月宫上一游;差一点,人就要被克隆了。另一方面,很多原来的好事,都变成了坏事,如氟利昂、滴滴涕,等等;汽车多方便,但它却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等等。这个世界总在变,而且变得快。人们不是常常爱说什么“硬道理”吗,变化大概就是硬道理,“进步”大概就是硬道理。就…  相似文献   

11.
对党校离退休老同志,应当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原则。在贯彻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从心理状态看,离退休老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晚年幸福。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感。生活满足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在我们党校有的同志家庭处于温饱状态,还有一些同志达不到这个要求。从精神生活来看,也  相似文献   

12.
肖萍 《理论月刊》2005,(11):107-109
文化既是“人化”,又有“化人”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但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使人日益走向片面化、物质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文化的品质,引导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和谐一致,是我国当前主流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徐双双 《重庆行政》2023,(1):103-10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要实现全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农民这一群体至关重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虽不断提高,但农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却受到忽视,呈现单一化和碎片化的短板。随着这一短板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中提出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农民精神生活的改善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无法回避的问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从侧面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研究促进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改善农民精神生活品质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坚 《小康》2012,(8):95
"德清现象"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老百姓的希望,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暖的充满道德的社会的希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物质世界的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物质世界相比较而言,精神世界的打造还有很多不足。早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暴露出精神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缺乏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善良与温暖。社会只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精神与道德的确立,人们是不会幸福的。所以,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应该说上下都很关注,但是我认为老百姓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并给予高度关注。老百姓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状况与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前一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陶家璇 《两岸关系》2009,(11):64-65
“献礼片”貌似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现象,很多人有不同的评论,但有趣的地方在于,每一次的献礼片确实又总能出现一些非常有品质的影片。似乎中国电影人平时也都学会了“潜伏”,卯足了精神,只等在这个时候突然冒出一些“大泡”来。  相似文献   

17.
在认真接受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十年最大的教训”,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方面,我们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有些地区和单位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搞清楚坚持“两手抓”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探讨性意见。一、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生产目的人类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是既有物质生产能力又有精神生产能力、政治活动能力的;是既有物质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反复强调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原理,搞乱了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姚文元在一九六七年提出的“思想的阵地必须用思想的武器去占领”的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例。如何看待思想的本质,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一个中心问题。唯物主义认为思想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相反,唯心主义则把思想“当做某种独立的实质”,思想的发展,只是精神太  相似文献   

19.
<正> 当代生活最直观、最美感的镜头焦点,便是异彩纷呈的服装世界。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它传递出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代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正象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满洒,是从他们对西装革履的注重,对牛仔休闲服装的偏爱中看到的一样。与广州人穿得“新潮”、深圳人穿得“职业”、温州人穿得“现代”、上海人穿得“洋气”、北京人穿得“大气”相比,杭州人的穿似乎  相似文献   

20.
“浅阅读”蜻蜓点水,浅、平、快,一人就能自足,但“深阅读”则如只身入深山,独学无友更见难。如何推动“深阅读”更上一层楼?唯有“抱团取暖”。本文作者身体力行,十年来一直坚持与邻居、友人举办民间读书会,且来看看他对这项“精神公益”活动,有何感想——【杂志到底有什么用】在很多人眼里,看看杂志,或许算不得“读书”,其实不然。读书,是为了获取信息,杂志产生于现代社会,是为了让人更多元、有效地获取信息。即使到了今日,公号微博、播客短视频等,都不外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而已,关键的其实是处理信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