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岳芳敏 《岭南学刊》2013,(3):93-100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发现,产业集群升级理论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同时观察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实践,基于产业组织视角,提出产业集群升级目标和方向是区域创新系统。需要分三个阶段完成,首先是建设与完善集群创新网络,通过嵌入技术服务组织,加强集群网络各节点的互动合作创新,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升级为创新型集群;再在引入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使创新型集群具备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同时,还要加强产城互动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分工完善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合关系的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组织间易形成密切网络关系,并通过彼此互信,实现知识低成本转移,进而带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这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也是提升吉林省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合作;密切企业与中介机构联系;营造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动力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组织间相互依赖的共生系统.随着产业集群不同动力体系的功效逐渐分化,文化资本对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具有特殊价值.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人文凝聚力往往成为特定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形成"植根性"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本地文化环境有助于形成一个学习型经济区域,进而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群众》2021,(15)
正江苏创新资源丰富,产业集群强大,经济实力雄厚,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如何利用创新资源、企业集群、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加快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江苏未来产业发展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确保产业链安全畅通,加强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加快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建立创新扶持机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全面提升江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洪举 《长白学刊》2007,(5):103-104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互补,加速创新过程的实现,形成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通过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并发展产业集群是理性的战略选择。结合东北地区的区域特点培育"原发型"产业集群应做到: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群;以大企业为核心,加速配套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各种中介机构和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十二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应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和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为主要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政策扶持。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  相似文献   

7.
邹迎九 《前沿》2010,(18):60-65
产业集群具有网络组织、学习创新和社会资本等优势。针对当前广西传媒产业竞争力普遍较弱的现状,通过集群化发展方式,采取营造有利于传媒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整合资源、做大龙头、完善产业链体系,加快创新网络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促进传媒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和实行产业品牌战略等策略,将有助于广西传媒产业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用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扶持。地方政府应在科学规划、完善环境、创新网络、创新体制、加强协调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组织形式,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有色金属集群企业在集群式创新网络的一个生命周期中可分为产生、成长、成熟及衰退四个阶段。结合混沌理论来阐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混沌特征,并结合"虫口模型"来说明集成单元的聚集能力级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有色金属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发展。在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聚集能力强弱来调节整集群创新网络的进化速度。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是产业集群成长的初级行动团体,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集群成长具有持续的影响。产业集群成长分为产生、发展、成熟、衰退以及衰亡或复苏(转型)阶段。在产生阶段,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群体创业意识是集群萌芽的开端;在发展阶段,企业家通过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推动集群持续成长;在成熟阶段,诚信精神和相互信任又维系着集群网络的稳定;进入衰退阶段,集群会面临企业家创新精神僵化的危险,只有通过企业家精神的复苏才能有效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在集群成长的各个阶段,培育企业家精神,推动集群成长。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对改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从政府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是广西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西江经济带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选择主要有: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战略、区域产业集群化战略、城镇发展规模化战略、开发开放生态化战略、协调合作机制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祁晓红 《中国发展》2008,8(4):70-74
现代有竞争力的城市都是产业集群和城市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所以城市的发展也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新文化的形成的动态的综合性过程。要想建设一个立意新、功能专、起点高、理念超前的城市,必然要实行科学策划和统一的开发。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城市化的加速期,大中城市的扩张日渐成为中国城市化低成本推进的首选,该本文立足中国现实,探索由产业集群、城市扩张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秦颖  张晓 《青年论坛》2006,(4):110-113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具有不同的政策取向,本文对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以及公共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路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我国目前实行的部分产业政策与建立公共财政的改革取向间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在鼓励竞争与保护垄断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此提出了坚持公共财政模式的改革思想、减少产业政策调控的范围、逐渐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加速了农工复合型产业的发育与成长。该文指出大力构筑与发展跨行业、集约化与多元化经营的农工复合型企业集群,可以利用现代工业驱动农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缓解“三农”问题、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加速构筑以现代生物产业为重点的战略产业体系,培育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维持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西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敏 《桂海论丛》2008,24(2):70-7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广西作为东部近邻,泛珠三角经济区9+2的成员,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探讨广西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世儒 《桂海论丛》2002,18(2):85-88
文章从工业化对陆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对陆川县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并从调整工业结构,依靠产权、科技和管理制度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和人才资源,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等五方面来探索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云泽 《桂海论丛》2006,22(3):38-41
技术是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先导,技术结构变革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之上随着技术变化而变化的产业结构变革被称为“产业结构软化”,因此技术变革就成为了产业结构软化的本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以世界新技术革命为契机,努力提升产业结构软化度,积极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强国”、“产业强国”,乃至“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 ,产业结构知识化转换出现了与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所揭示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不同的趋势。这些趋势是 :产业结构加速“软化” ;产业边界模糊化 ;产业结构转换开放化 ;产业结构转换超常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等理论,该文构建了由实际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产业供需结构、产业环境4个方面24个指标组成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模型。以2007-2009年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东、中、西部18个省份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可划分为产业发展混合因子、产业要素环境因子、产业经济效益因子、产业转化与创新能力因子和产业成长潜力因子五大综合因子。陕西综合竞争力得分较低,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转化与创新能力因子得分最低,而产业成长潜力因子得分则相对较高。最后,立足产业基础,以及新兴战略产业培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产业梯度转移,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