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山东省青岛市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日益成为政府、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制度上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赵琨 《时事报告》2014,(6):45-45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虽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养老和医疗的基本保障,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无法覆盖老龄照料及失能人员医疗护理等社会需要,面对巨大的“非医非养”或“兼医兼养”需求,聚集各方力量共同探讨研究制定跨制度、跨行业、跨主管部门的保障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青岛市2012年以来解决老年人长期医疗护理保障问题的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安徽省怀远县民政局陈军认为,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在这个发展建设中,养老护理人员尤其是技能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大。社会养老服务需要大批的、具有一定专业护理知识、专业护理技能和文化素质高的护理人才队伍。就目前而言,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容乐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  相似文献   

4.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自组织性并不高,多数停留在被动参与层面,在参与意愿方面被动倾向也非常明显;在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及参与程度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参与意愿上则无明显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对社区活动的关注度成正向变化;离退休前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的相关性呈现不规则变化;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变量,自认为经济收入一般的老年人是社会参与的中坚力量,其参与度高于生活优越的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其社会参与程度低于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等,社区组织发育不完善、主动性不强是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彭钊 《前进论坛》2012,(9):46-47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国家之一。由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发展老年医学服务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康复、预防保健等医学服务,对创新社会管理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慧明 《前沿》2011,(23):202-204
传统孝道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我国社会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曾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即传统的孝道又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利用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伟 《人民论坛》2020,(6):82-83
人口老龄化引起社会结构、消费结构、保障制度、福利供给等全方位、多方面、深层次的变化,是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老龄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老龄化社会治理的需求。因此,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多元共治体系,推动老龄化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朱馨 《今日浙江》2010,(4):22-23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浙江60周岁以上老人达到729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5.56%,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周岁以上老人的15%。预计到2040年前后,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460万,约占总人口的32%。我省是全国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亚洲具有典型意义。经过多年探索,这一制度在覆盖人群、服务内容、筹资和给付等方面已逐渐定型并具有自身特色。其制度设计综合考量了韩国的实际国情并注重与其他制度的衔接,成为优化韩国老年人福利服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定型与特色是在韩国社会保障理念嬗变、老年群体福利服务的需求重点发生变化等环境中,经由初具雏形、系统建议和立法实施等政策过程实现的一种必然结果,该制度的形成与权威政治人物的引导和推动密不可分。韩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低起步、逐渐扩面、转变现有的筹资模式以及有效整合福利资源等成功做法都为我国构建护理制度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杨景祥 《乡音》2021,(3):34-34
2019年底,我省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8.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0%,按照我国通用标准,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应对老龄化亟需关注"一老一小"问题。要推进独生子女家庭"有备养老"。建立城乡统一、覆盖城镇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设立为期15-20天的独生子女护理假,加大落实监督力度,向投资养老事业的组织.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老年人问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考虑也是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的“代际联动”还直接影响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因此,老年人问题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开展老年护理保险,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医疗护理问题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本护理保险法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立新  周秀芹 《思想战线》2002,28(2):125-128
20 0 0年日本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法是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开始 ,确立了日本新的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人口老龄化是迫使日本政府完善这一制度的重要前提。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是独立于其它社会保险的一种制度 ,它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与以往相比 ,其重大意义在于 :实现了护理社会化 ,导入了社会保险方式 ,解决了社会住院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面对"高白发浪潮"扑面而来,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将  相似文献   

14.
"把护理交给专业人员去做,使传统家庭的护理功能社会化。"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家庭赡养老人时出现的日常生活的照料和护理问题,把护理交给专业人员去做,使传统家庭的护理功能社会化,让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当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使  相似文献   

15.
老有所养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的养老传统与实际调查都表明,居家养老是适合中国国情和国民意愿的养老模式。"国家—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显示,"国家与社会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的理论框架可以有效分析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据此,我国政府应当放弃全能政府理念,扮演"掌舵者"角色,坚持宏观入手、微观放手思维,确保政府"在社会中"又"引领社会";通过规划、经济和管理三种参与形式,实现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总体目标制定、经济保障和运行管理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的责任目标,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有效应对具有中国独特特征的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参与被正式列入"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所谓"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群体健康长寿,群体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时隔9年,在1999年国际老人年的世界卫生日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17.
谷玉冰 《人民论坛》2011,(10):158-15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为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学者对老年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有3/4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以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为例,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兴盛 《今日浙江》2010,(17):48-49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是浙江的一个基本省情。与全国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来得早。全省于1987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比全国(1999年)提前了12年。二是基数大。  相似文献   

20.
丁英顺 《前沿》2015,(3):132-135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已进入了人口减少及超老龄化社会,需要护理的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日本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福利支出多、社会负担加重的背景之下实施了护理保险制度,减少了老年人养老护理的后顾之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问题日益突出,面临了护理经费不足,护理人才匮乏的一系列问题。借鉴日本经验,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