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监控摄像头的安装位置相对零散且位置偏高,以及犯罪嫌疑人故意躲避等因素,监控录像通常不能抓取到犯罪嫌疑人的正面图像。因此,自动从海量监控录像数据中识别不同姿态人脸图像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于快速侦查、追捕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意义。采用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原理,通过建立多视统一的人脸线性子空间方法,研究不同姿态下人脸图像的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本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方法来认证个人身份的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认证手段,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众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典型应用,在国防、金融、司法、商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与认可。基于现实复杂视频监控环境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利用监控环境下的低质量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的高清原像进行比对识别,进而确定人员的身份是面向安全防控的典型应用。本文对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作系统分析,总结现有方法的优劣,并简要介绍常用的视频数据库和实验结果,最后展望动态人脸识别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吕立波 《中国保安》2013,(18):51-53
生物以别技术亦称为模式识别、特征识别或人体自动识别技术(PIA),是指利用人体的某些生理特征以别的技术。例如利用人的指纹、掌形、语音、眼纹和签字等独特的相异性、不变性和再现性来进行以别,由于每个人的这些特征部不相同.因此利用人体的这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可以准确地以别每个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人像识别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智慧警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应用于公安信息化的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以高清视频监控技术为核心的监控前端建设,为打击违法犯罪、开展快速侦查提供了有力支撑。人像识别技术作为视频图像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深度学习的引入,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像识别技术依托人脸、人体识别技术,通过对视频图像中人像的结构化,实现人像存储、检索和比对。在介绍人像识别技术概况,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和分析人像识别技术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包括嫌疑人员布控排查、嫌疑人员定位识别等。  相似文献   

6.
车体特征包括车型、车况、标志、各类标识、非制式人为添加的各种物件,以及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破损陈旧特征等.由于很多路口动态监控视频成像条件差,造成视频图像模糊;立足科学的图像处理方式,在视频图像检验鉴定中挖掘车体特征,从而通过特征吻合的检验报告,为肇事逃逸车辆认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物证鉴定领域,模式识别技术的兴起,不仅实现了由人工识别到计算机识别的飞跃,而且标志着对检验结果从定性评断过渡到定量评断,从经验把握上升到理论描述。如何提高模式识别的质量、降低误识率,是物证鉴定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阐述各类模式识别方法的区别应用和联用技术,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各类模式识别方法在物证鉴定系统中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基于视频监控平台的图像火灾探测系统,通过采集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然后进行图像模式识别分析即可实现火灾报警。这套系统目前已经比较成熟,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经过对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完全可以实现在国内市场上的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视频监控系统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二维视频监控系统是从二维的角度对目标对象进行扫描和识别,其识别精度、识别率以及图像的还原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而三维视频监控系统从多个角度对目标对象进行扫描和识别,再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还原,大大提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识别精度、识别率,以及图像的还原能力,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警察技术》2000,(3):17-18
本刊特约通讯员成都报道 :成都银晨网迅科技有限公司(www.ycdc.com.cn)成功开发出的天目面像识别系统填补了国内生物识别技术的一项空白 ,被认定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12月 ,国家科技部将其列为1999~2000年度国家“863”计划项目 ,且于2000年4月21日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面像识别技术联合实验室” ,以此推动中国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一、面像识别技术概述1 面像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个体所固有的唯一…  相似文献   

11.
人像识别系统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田野 《警察技术》2014,(5):12-15
人像识别系统依托现有网内应用系统的各类图像资源,采用国内先进的人像识别与微人脸重建技术,遵循"智慧警务"的总体架构,在视频监控领域通过监控视频获取现场人脸图像,经微人脸重建、模糊人脸还原、人脸组合部件比对、画像比对、串并案关联分析、人像侦查舱等多种特色应用,运用人像识别技术实现视频监控侦查破案中犯罪嫌疑人识别、重点区域人员布控等应用,完成公安工作业务流与视频监控数据流的融合碰撞。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在公安办案为锁定目标、提供线索、固定证据、辅助审讯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新的增长点。公安办案所采集的视频监控图像多发生在复杂环境(昏暗,烟,雾,阴雨,电磁干扰等)下,为能够从中提取更加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LVQ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方法,来改进视频监控图像效果,通过matlab仿真在理论上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步幅的各种特征组成了不同的步幅模式,它是步法检验与追踪的基础。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起能反映步幅特征的模糊集和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只要输入现场步幅的参数及嫌疑人步幅参数,计算机即自动根据模糊算法规则算出嫌疑人与现场步幅各因子间的贴进度,根据择近原则,可以对嫌疑人步幅模式和现场足迹步幅模式进行同一识别,如果在大量试验基础上获得了认定因子的数值,亦可在步幅模式识别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14.
物证检验中的痕迹物证图像由于成像系统、传输介质、记录设备不完善等原因 ,经常产生图像模糊、失真、有噪声或层次不清晰、反差不大、特征不突出等现象 ,不利于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本文就物证检验中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刊 《警察技术》2014,(5):93-94
<正>2014年8月21日,证件防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与全国安防标委会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技术委员会(TC100/SC2)在河北昌黎联合召开了实验室2014年度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会议邀请了国内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领域著名技术专家、公安业务专家和警务物联网应用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兄弟实验室同仁,共同围绕"中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脸的电脑识别技术得到广泛研究与开发。而计算机面部构图与重建则成为近30年里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中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人脸识别技术是智能时代发展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当智能社会普遍采用机器“刷脸”的方式来证明个体身份时,会带来各种风险,包括技术自身的风险与技术滥用的社会风险。从治理的视角看,建构一个包括伦理原则和技术监控机制的治理框架,能及时减少甚至化解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危害,体现技术“善用”的人文向度。  相似文献   

18.
叶桐 《警察技术》2001,1(4):40-40,42
在许多与交通相关的应用场合,如道路交通监控或停车场出人口控制中,汽车牌照识别系统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ESPRIT(欧洲信息技术研究战略计划)5184 LOCOMOTIVE项目中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车牌号码自动识别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动态识别移动物体上的符号群,其主要贡献在于综合了与略加控制环境下入侵探测和自动模式识别相关的各种计算机视觉技术,且能实时运行。 l、简介 在道路交通监控或停车场出人口控制等大多数与交通相关的应用中,能否在未加控制的露天环境里自动探测和识别车牌号码至关重要。 ESPRI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成人外耳形态结构特征,开发用于个体识别的外耳观察指标,建立外耳形态特征进行同一个体识别的方法。方法按照采集筛选标准,收集500例人体单侧头面部照片,对外耳结构形态进行观察分析并确定10项指标,同时采用数字编码进行描述和分类外耳,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个体识别能力公式计算单项指标和总体指标的个体识别能力。结果:10项指标中有1项指标存在男女性别差异;10项指标累计个体识别能力达到99.8107%。结论:研究的10项外耳形态观察指标可用于个体识别及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激光打印文件上的字符特征,区分不同激光打印机的打印文件,检验打印变造文件。方法使用扫描仪得到激光打印文件的字符图像,利用PhotoshopCS3软件对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和检验。结果通过对激光打印文件上的字符笔画特征、印字质量进行观察,并进行重合比对、拼接比对和测量比对,发现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激光打印机打印的字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依据打印字符的特征,可对激光打印变造文件进行识别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