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立建 《前沿》2008,1(4):40-42
历史之真可分为“现象之真”与“逻辑之真”,寻求“逻辑之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逻辑之真”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但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之后马克思继承修正了黑格尔“逻辑之真”的思想。在历史本体论意义上逻辑之真高于现象之真,但在历史认识论意义上应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傅锁根  赵嘉敏 《前沿》2023,(1):5-12
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并着力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通过深刻剖析“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导出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飞跃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找到坚实的学理性支撑,并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新时期、新阶段,应按照“四新”要求全面开创“三农”工作新思路,不断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历史主动”是党和国家事业永葆生机的关键。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主动”的认识论语境是明确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理论前提,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实践论逻辑是把握历史思维的逻辑原点,应抓住历史机遇的实践起点,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点以及人民至上的价值支点;方法论向度是坚持基本原理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协同,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互融互通。系统阐释“历史主动”的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对于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概念的认识,长期陷入“历史事件—历史事实”二分法这一西方话语的逻辑怪圈而无法自解,这是导致无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根源的重要原因。重建历史学中的“事实”关系是摒弃西方话语的关键。历史“元事实”是历史载体和历史认识形成的母体和源泉,由基本事实、过程事实、因果事实、观念事实四种类型构成,且具有真存性、根源性、庞杂性、唯一性、系统性、连续性、变化性、传承性、不可见性、难验性等特性。历史学家要达到的书写目的是,借助历史载体,运用历史、科学、艺术和价值四种思维而获得逻辑事实。逻辑事实是历史真实与历史认识的有机统一,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逻辑性和想象性的知识生产。其中,求真是史家之秉性、逻辑事实之基石、史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丰安 《求索》2011,(12):60-62
文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文化只有历经“知识化”才能进入具体的实践领域,软实力是实践域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具有内在逻辑。从政党文化概念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走出“文化困境”的新式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2)政治冲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实践逻辑;(3)“党建国家”模式的确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是针对实在论、逻辑经验论的“命题逻辑”提出的。后者以一种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历史及诸科人文学科。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把人类的历史看成无数的问题与无数的回答环环相扣、一一衔接的无尽过程,因而历史研究就是找出这些问题和回答。柯林伍德力图把这一“逻辑”推演到所有的人文学科。这体观了重视人类精神的大陆哲学传统。作者指出,柯林伍德提供了一条有趣的思路和一个有诱惑力的学科理想,但这一逻辑未必能构成经验科学与规范科学的共同方法。再则柯林伍德的“问题”也是不够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袁韵芳肖加新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有句名言,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趋同论”的逻辑思维正是忽略了恩格斯强调的“修正过的”问题,因而不能把握通过偶然性和曲折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的郑重告诫。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也曾提出“两个务必”的郑重告诫。从西柏坡时期到新时代,“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对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应对复杂环境、完成战略任务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阐述“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考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刻领会这三重逻辑是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首先应对其理论逻辑与发展逻辑进行分析..就其理论逻辑来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三型政党”目标体系的四个结构要素。一要理清其结构要素的边界,从科学理论、价值指向和路径选择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概念内涵。二要深入研究四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学习型”是前提、“服务型”是目标、“创新型”是动力,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就其发展逻辑而言,“三型政党”建设应该按照“主题统领一主线推进一方针指导一布局保障”的分析框架进行整体推进,以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具有内在的深层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二个结合”与思想解放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充分彰显着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对“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升理论自觉、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资源;从现实逻辑来看,以“第二个结合”带来的新的思想解放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在破除“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先验逻辑中实现文化祛魅,在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认识中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血脉,在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筑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思想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李继东 《前沿》2009,(4):25-28
“实验逻辑”是我国现代时期由西方传入的一种逻辑理论和逻辑流派,曾经在我国逻辑科学理论传播和教学实践中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实验逻辑名为“逻辑”,实为哲学,其重思想实质轻思维形式的本质,使其最终在昙花一现之后彻底退出了中国逻辑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历史舞台。探讨“实验逻辑”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征及其本质,对总结历史,指导现今的中国逻辑科学研究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自然界客观性”的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人类产生之后……”那几段的论述?教材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要求,首先论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论述“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但重点是“人类产生之后”的论述。之所以这样来论述,主要原因是:第一,从理论上说,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现和历史现统一起来进行讲述,能更充分地表明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产生之前的那个自然界,其客观性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就…  相似文献   

17.
“四个全面”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思维逻辑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的历史逻辑表现为:“四个全面”承继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原料,承继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践探索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制度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探索的光荣与梦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四个全面”的现实逻辑表现为:“四个全面”坚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的新鲜经验,有针对性地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升华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四个全面”的理论逻辑表现为:“四个全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四个全面”的思维逻辑表现为:“四个全面”有着内在的思维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资本逻辑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转轴心,也是“制度失灵”“治理失序”等全球治理乱象之“原罪”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亟需以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深刻认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隐匿的资本逻辑,科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关系,即“破”与“立”关系。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只要寄生在资本逻辑这个矛盾统一体上,它就会附生唯资本增殖的核心逻辑,采取资本逻辑之全球治理观,推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来克服价值增殖遇到的历史界限,进而扩大与巩固资本的全球治理统治。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及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旨趣,在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范式的同时,实现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及如何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贯穿着主义的逻辑、权力的逻辑和文明的逻辑三个基本逻辑,三者交叠在一起,共同影响“世界历史”走向。面对世界秩序重构、社会主义重振、文明多样共生的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社会主义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吴明永 《思想战线》2023,49(1):22-30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包括在根本要求上坚持“一个中心”、在基本方法上立足“两个基本点”、在发展节奏上把握“三步走战略”、在内驱动力上重视“四化同步”、在总体布局上推进“五位一体”等五个方面。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等科学理论的全面贯彻和创新发展。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奋力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