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虽无“悲剧”的概念,却产生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尽管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但诞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古典悲剧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悲剧人物以善良柔弱的女性为主;悲剧情感呈现悲喜交集的中和之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局体现出“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2.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我国古代戏曲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祖言 《今日浙江》2011,(5):40-40
心态,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情绪、情感反映。在得与失、安与危、荣与辱、进与退等各种情况面前,有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宁静超然;有的人“得则大喜、失则大悲”,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三部独特戏剧,人们根据其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喜剧性,称之为“悲喜剧”。它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喜剧的框架内表现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门第与爱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名句出自《岳阳楼记》。千百年来,范仲淹的这篇作品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而愈显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吕天成《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品评批评之作。它的成书有深刻的客观原因和微妙的主观因素。明代传奇作品的繁荣、受众及戏曲学习者的迫切需要和我国古代戏曲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因素是《曲品》能够成书的客观原因。吕天成本人嗜好戏曲,有良好的戏曲理论修养,有宽容的批评心态,并乐于向戏曲界前辈与朋友学习与交流,这是《曲品》能够成书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民俗与戏曲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和戏曲都属于“中下层文化”的范畴,民俗与戏曲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戏曲与民俗的互动,是通过一个个深受民俗浸染的个体来实现的。就戏曲作品而言,民俗以各种方式进入剧本,古典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明显地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戏曲也承载了某些民俗的催生和传播职能。就戏曲的审美形态而言,戏曲总体上具有的重人伦、喜通俗、多模拟的特点,也与民俗文化的背景相关。从民俗文化角度来研究古典戏曲,应是着力挖掘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陆机的诗文有着浓重的生命意识,本文择取了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其感时叹逝之作以"悲时-焦虑-寻求超越"为情感主线表达了生命之思,而其行旅与幻想性作品则分别表达了对"现实性空间"与"超越性空间"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异域作品很多,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件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文人的自我解脱。异域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因此,中国古代戏曲通过异域作品这种艺术手段实现了艺术的现实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型魂梦戏往往用佛学禅宗思想去反对理学,虽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有一定的消极成分,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彭红卫 《理论月刊》2004,(7):131-133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以民族意识,社会批判,爱情悲剧为中心,显示了作品的客观意义。而命运悲剧构成了它的深层意蕴,显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二难结构的视角,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的二难状态的分析,把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热点问题:主人公的定位,悲剧的成因,悲剧的意义作了简略的概括。旨在尝试用二难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源自汉乐府诗的古典戏曲保留剧目《孔雀东南飞》,主要描写了古代一对深深相爱的青年夫妇被封建势力强行拆散,却心心相印,永不背弃的悲情故事。剧中热情赞颂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优良品格,揭露了封建制度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扼杀与摧残。剧中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为爱而双双投河殉情,他们凄美而壮烈的故事,古往今来一直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典型人物。刘兰  相似文献   

14.
当年唐山地震的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如果将32年前唐山地震时的"抗震救灾"与这次汶川作对比,不难看出政府执政观念、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吴心 《黄埔》2011,(4):58-59
中国古代戏曲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这里先弄清楚几个名词:优: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为业的艺人之统称;倡: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俳:指杂戏、滑稽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汉时又称"角抵戏"。一般认为,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另外,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伶伦,后即称乐工为"伶人"。在古书中,  相似文献   

16.
梦圆故乡     
石宏耀 《台声》2010,(5):31-31
<正> 一小时的路程,却走了62年……又是清明,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台联协助组织的第二批"大陆老台胞返乡谒祖文化参访团",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临行前,有朋友问我:你激动不激动?毕竟只有一个小时的(空中)的路程,却走了62年,我想了很多,只能用"悲与喜"两个字来表达。"悲",是我从事对台工作近50年,却迟迟无法踏上故土,一个个亲友未能见上一面就……"喜"的  相似文献   

17.
东汉才女蔡文姬的一生坎坷传奇,充满悲剧色彩,其作品《悲愤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她悲情的命运。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结合《三国志》《后汉书》等典籍记载,对《悲愤诗》进行细致解读,发现其中蕴含身遭离乱之悲、思亲之痛与别子之悲、众亲皆殁之痛与三嫁他人之悲的悲情书写。《悲愤诗》所描绘的个体悲情主题实为东汉末年社会史实的具体呈现,具有史诗书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从现代琼剧《下南洋》晋京献礼建国60周年演出;到新编历史琼剧《海瑞》代表海南角逐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再到现代琼剧《王国兴》被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不可多得的红色题材作品……国内戏曲专家赞誉:"海南琼剧正从一个被边缘化的小剧种,逐步走向全国戏曲舞台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  相似文献   

19.
悲、喜剧是对历史现实所作的审美判断。但是,人与历史现实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但可以有审美关系,也可以有价值关系以及其它种种关系。把人对历史现实的价值关系表达出来,便是价值判断。我们发现,悲、喜剧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具有价值判断作用。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悲、喜剧就被用作价值判断了。《诗学》第二章中,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传统的悲、喜剧观时说,“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  相似文献   

20.
赵群 《江苏政协》2012,(7):48-49
苏州市滑稽剧团《顾家姆妈》,被誉为"滑稽戏剧种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剧以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变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外来保姆以非凡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独自抚养一对双胞胎弃婴的感人故事。笑中含泪,悲中带喜,展现了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